卢敏 胡汉敏 李骏

肩袖损伤属于一种肩关节损伤继发性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极易造成肩关节疼痛,高发人群为≥60岁老年人,同时,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关节镜技术具有较少的出血量﹑较轻的疼痛﹑较快的术后功能恢复速度等[2]。本研究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小切口肩袖修复术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肩关节正位及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MRI检查﹑临床体格检查等确诊为肩袖损伤,术前均接受局部膏药等外用药物治疗及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疼药治疗等。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传统小切口肩袖修复术组(传统组,n=25)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组(肩关节镜组,n=25)两组。肩关节镜组患者中男20例,女5例;年龄24~73岁,平均(57.5±4.4)岁;病程 1.5周 ~4年,平均(2.3±0.5)年;肩袖撕裂1~6cm,平均(3.5±0.3)cm。在损伤部位方面,左肩11例,右肩14例;在Bigliani肩峰分型方面,Ⅰ型4例,Ⅱ型16例,Ⅲ型5例。传统组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25~73岁,平均(58.6±4.2)岁;病程2周~4年,平均(2.5±0.6)年;肩袖撕裂1~7cm,平均(3.8±0.5)cm。在损伤部位方面,左肩10例,右肩15例;在Bigliani肩峰分型方面,Ⅰ型5例,Ⅱ型14例,Ⅲ型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传统组: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帮助患者取侧卧位,将切口施置于喙突外侧缘跨过肩峰前外侧角-肩峰外侧缘后外侧角与前角之间的中点处,长度为6cm,对皮下组织进行分离,对上臂向下牵引,探查肩袖损伤情况,然后依据探查结果给予患者肩袖清理及修复术。(2)肩关节镜组:肩关节镜组患者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90~100mmHg之间,帮助患者取沙滩椅位,将骨性标志设定为肩峰外侧角,取肩关节后入路,将肩关节镜置入标志处。用小尖刀将皮肤切开,然后对肩关节镜套管进行旋转,向关节囊后方前进,之后将肩关节镜置入,对肩关节腔内结构进行探查,将肩袖关节面受损情况﹑关节内滑膜增生发生情况等确定下来。在肩峰下间隙置入关节镜,对肩袖滑囊侧等结构进行探查。刨削肩袖撕裂﹑滑膜增生边缘,然后成形Ⅲ型肩峰,在此过程中将小磨钻充分应用。之后对肩袖断裂部位进行清理,对粘连进行松解。在已经准备好的大结节骨床上固定肌腱,在此过程中将单排﹑双排﹑缝线桥等技术予以充分利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在肩关节外展30°﹑旋转中立位上用肩关节外展枕头将患肢托住,对其进行保护,同时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定两组患者的疼痛感,总分0~10分,随着评分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逐渐缓解[3];应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ASES)评定两组患者的身体状况,内容包括疼痛﹑生活功能,评分均为0~50分,总分0~100分,随着评分的提升,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应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内容包括疼痛﹑日常生活功能﹑力量﹑活动度,评分分别为15分﹑20分﹑25分﹑40分,总分0~100分,随着评分的提升,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逐渐提升;应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评分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内容包括主动向前上举角度﹑肌力﹑主观满意程度等,总分0~34分,随着评分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渐提升。

1.5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药管理局),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具有正常的肩关节部位活动功能,未对正常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则评定为优;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极大程度上好转,具有基本正常的肩部活动功能,则评定为良;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好转,肩部活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则评定为可;如果治疗后患者的肩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变不显着,则评定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典型病例图见图1﹑2。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传统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VAS评分 ASES评分 Constant-Murley评分 UCLA评分肩关节镜组 25 治疗前 4.9±1.2 72.7±4.0 70.2±2.4 20.7±2.0治疗后 0.4±0.1*# 93.6±4.7*# 92.4±4.0*# 32.9±4.5*#传统组 25 治疗前 5.1±1.2 72.3±3.3 69.5±2.5 20.5±2.0治疗后 1.8±0.3* 86.2±4.6* 86.3±3.3* 26.8±4.1*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图1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前

图2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后

3 讨论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较传统小切口肩袖修复术能够为临床观察患者关节腔内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辅助诊断肩关节疾患,为力偶平衡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还能够收到相同的无张力﹑稳定缝合效果[4]。此外,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还能够将三角肌在肩峰的止点有效保留下来,继而为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术中应用的前肩峰成形术能够将肩袖与肩峰的撞击消除,在较大程度上为肩袖愈合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5]。相关医学研究表明[6],单排缝合技术在中小撕裂肩袖损伤的治疗中适用,而双排技术修复肩袖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够对足迹的完整性进行有效的保持,促进再撕裂风险的降低。本资料结果表明,肩关节镜组患者的VAS评分显着低于传统组(P<0.05),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均显着高于传统组(P<0.05),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着高于传统组(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较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更能有效降低肩袖损伤患者的VAS评分,提升患者的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功能,值得推广。

[1] 马国平,王博,李红方,等.西医诊断技术在现行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8):3310-3312.

[2] 任昆明,姜鑫.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肩袖损伤24例.山东医药,2014,54(43):84-85.

[3] 高万露,汪小海.患者疼痛评分法的术前选择及术后疼痛评估的效果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92-3894.

[4] 王琦,卢耀甲,熊传芝,等.肩关节镜肩袖修复的术后护理与功能康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157-159.

[5] 童小锋,吴群燕.肩关节镜手术的康复计划.浙江临床医学,2006,8(8):893.

[6] 张新菊.MRI检查对肩袖损伤的应用价值(附15例报告).浙江临床医学,2007,9(11):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