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伟 陈念平 陈忠华 郭墨池

宫腔镜是妇科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和摘除的金标准,既能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又能保证子宫的完整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不同于检查,选择保留自主呼吸的同时,需要良好镇痛的静脉全身麻醉,为达到麻醉效果,需要应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的阿片类镇痛药。布托啡诺是一种亲脂性较强的k受体激动剂和较弱的μ受体激动拮抗剂,具有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围术期的麻醉。本研究在静脉注射丙泊酚之前,预注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相比较,观察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为静脉全身麻醉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8年5月至12月本院住院拟实施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患者60例,ASA Ⅰ ~Ⅱ级,年龄 20~48岁,体重 40~70kg。患者心肺功能基本正常,无窦性心动过缓,无高血压、糖尿病,无肝肾疾病,无相关的药物过敏史,无慢性疼痛综合征,无静脉血管性疾病。术前禁止使用镇静药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0.2μg/kg组(S组)和布托啡诺20μg/kg组(B组)。

1.2 方法 (1)麻醉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禁食8h,禁饮6h。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开通手背外侧静脉通路,面罩下吸氧4L/min。患者体位截石位,待术者消毒铺巾开始B组患者经手背外侧静脉给予20μg/kg的布托啡诺;S组患者经手背外侧静脉推注0.2μg/kg的舒芬太尼。1min后,缓慢静脉推注1%的丙泊酚,至患者意识和睫毛反射消失。手术开始后,如患者有体动反应,继续追加丙泊酚,至患者无体动为止。患者术中如心率<50次/min,平均动脉压<60mmHg,分别给予阿托品0.5mg和麻黄碱10mg。当患者术中SpO2<92%,或者PETCO2低平或消失时,给予托下颌畅通呼吸道,仍无满意效果时则给予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好转。待患者苏醒后,送至麻醉后复苏室(PACU)进一步复苏。(2)数据测定:入手术室后用Philips MP60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T2)、扩宫即刻(T3)、术毕(T4)和苏醒后(T5),5个时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HR、SpO2;记录术中丙泊酚的总用量;患者清醒时,应用VAS量表(0为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剧痛)进行下腹部痛评分测定;记录术后患者5点量表镇静评分(0:完全清醒;1:闭眼,有睡意;2:入睡,但轻微的刺激可唤醒;3:熟睡,强刺激才可唤醒;4:不能唤醒)[2];记录麻醉诱导期呛咳和PIP的发生率;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n 年龄(岁) 体质量(kg) 手术时间(min)S 组 30 35.8±12.2 54.2±9.5 14.9±5.8 B 组 30 34.9±10.7 51.1±8.6 16.1±6.3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

指标 组别 T1 T2 T3 T4 T5 MAP(mmHg) S组 86.8±8.9 73.2±5.4 76.7±4.5 78.5±5.4 84.1±6.5 B 组 88.2±7.4 71.6±6.3 73.5±5.2 76.7±6.2 81.2±5.7 HR(次/min) S组 72.3±6.6 65.8±6.8 66.5±6.4 67.1±7.2 70.4±6.8 B 组 73.8±7.2 64.9±5.4 64.2±5.8 65.8±5.8 69.5±5.9 SpO2(%) S组 98.7±1.2 97.8±1.9 97.4±2.1 97.9±2.0 99.1±0.4 B 组 98.8±1.0 97.4±2.1 97.1±1.8 97.6±1.6 98.9±0.8

2.2 不良反应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的变化比较[n(%)]

2.3 下腹痛评分(VAS)、术后镇静评分和丙泊酚总量的比较 见表4。

表4 下腹痛评分(VAS)、术后镇静评分和丙泊酚总量的变化比较()

表4 下腹痛评分(VAS)、术后镇静评分和丙泊酚总量的变化比较()

组别 下腹痛VAS评分(分) 术后镇静评分(分) 丙泊酚总量(mg)S 组 1.3±0.5 0.9±0.5 180.5±21.1 B 组 1.6±0.7 1.3±0.8 170.2±19.8 t值 1.9101 2.3223 1.9497 P值 0.0611 0.0237 0.0561

3 讨论

丙泊酚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易滴定、副作用少等特点,在全身麻醉诱导及维持中广泛应用。但其注射部位经常疼痛,尤其发生在手背外侧等外周远端静脉时。PIP的发生率为28%~90%,被许多患者认为是最痛苦的记忆。PIP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已经证实,静脉注射丙泊酚会刺激静脉内层,从而释放缓激肽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扩张静脉,增加其渗透性,从而刺激痛觉感受器和神经末梢[3]。影响PIP严重程度的因素包括丙泊酚溶液的pH值、年龄较轻的患者、远端或近端的外周静脉注射部位、输注速度、女性性别等。有证据表明,手背的远端外周静脉在输注时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疼痛[4]。布托啡诺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对μ∶δ∶κ受体的亲和力为1∶4∶25,主要激动κ受体产生镇痛,强度为吗啡的5~8倍[5]。预试验中,采用20μg/kg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与15μg/kg和30μg/kg的剂量相比,呼吸循环更稳定,镇痛也较充分。因此本资料采用20μg/kg布托啡诺的试验剂量,舒芬太尼采用等效镇痛剂量的0.2μg/kg。预注布托啡诺1min之内,患者均有头晕症状,起效迅速,B组的PIP的发生率显着低于S组。减少疼痛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通过中枢或外周阿片受体,产生局部麻醉的作用,或二者兼有。舒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作用于μ1受体,产生强镇痛效果。另外舒芬太尼静脉推注后可引起呛咳反应,发生率可高达65%,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资料中,B组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布托啡诺主要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和镇静。本资料发现,虽然丙泊酚的总量两组并无显着差异,但B组的丙泊酚的消耗量仍少于S组,镇静评分高于S组,可能与布托啡诺的本身镇静作用有关。两组的术后疼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药物均可满足手术的镇痛要求。

综上所述,预注20μg/kg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较舒芬太尼组并发症更少,适用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的患者,并为日间手术的静脉全身麻醉提供一个可选择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