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玲 胡长春 谢健

研究显示20%~60%的住院患者存在各类精神心理问题[1],这种共病现象会导致内外科患者住院时间(LOS)延长和诊疗费用增加。但我国非精神科医师对该类共病患者的识别率与治疗率远低于国际水平[2],且各级医院均采用被动精神科会诊模式,即专科医师发现患者存在精神心理症状时才向精神科医师发起会诊请求。但其效率较低,且易使患者错过早期干预的时机。研究表明主动精神科联络-会诊模式,即精神科医师在各科患者入院早期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并提供针对性处理,可有效弥补被动会诊的缺陷[3]。然而,既往研究未按临床亚学科对患者进行分层,且未曾探讨会诊模式对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本文探讨不同会诊模式对心血管内科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个医疗病区(A、B病区)的住院患者。排除非心内科患者或住院时间>31天者。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2020年全年A病区为主动干预组,接受主动精神科联络-会诊医疗服务,即在入院3个工作日内由精神科医师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精神心理评估并对其进行跟踪观察,必要时调整药物方案及辅以心理治疗,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间共接收1次全面评估会诊及2~3次动态问诊。2019年全年的A病区为上年对照组、2020年全年的B病区为同年对照组,对照组住院患者均仅接受1次由心内科医师发起的常规会诊服务(被动会诊)。会诊时间计为从入院日至会诊日的时间。采用电子病历和机构管理数据系统收集临床数据。同时采用中国医院住院患者体验和满意监测量表(CHPESMS)对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 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特征

2.2 三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满意度量表评分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满意度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

当前综合医院各类临床科室对精神科服务均有较大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较多心理疾病均具有繁多的躯体性症状,而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相应的心理卫生知识,不少心理疾病患者最初会到非精神科就诊。其次,某些躯体疾病在病理生理学机制上与精神心理症状有共同通路,如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及抑郁症的共同病因[4],而帕金森病、脑梗死等相关的神经生化与白质结构改变也可能与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5];早期且全面的针对性干预则对共病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有益。

本资料结果显示,主动干预组平均会诊时间在3天内,完全符合研究计划的要求;同时其显着少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会诊时间。有研究[6]显示,积极主动的会诊-联络精神病学项目在降低会诊时间以改善住院时间方面有积极作用,会诊的及时性对住院时间有一定的预测作用[7],且在入院的前几天及时发现精神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干预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与对照组相比,主动干预组住院时间缩短(P<0.001),从而有效减少医疗成本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与OLDHAM等[8]研究结果一致。

在心内科病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为常见,据估计,15%~18%稳定的冠心病患者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些患者1年后的抑郁症患病率约为30%,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6倍[9]。有研究证明,抑郁障碍也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0],对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将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同时,常有心内科住院患者表现为无法用器质性病变解释的心慌、胸闷等焦虑表现,这也与本资料显示的最主要会诊原因一致。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共病精神障碍较多见,而提供积极主动的精神科会诊及干预服务有利于改善患者整体预后,且通过减少住院时间从而减轻该类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

主动精神科联络-会诊服务对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有积极的作用。本资料结果显示,主动干预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服务指数、投诉意见指数、环境与后勤、满意度总分方面比两对照组高。通过及时有效的精神科会诊咨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患者提高总体就医满意度。而就医满意度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增进医患关系与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间接提升专科治疗的疗效,这可能也是主动干预组住院时间更少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