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华 邱雷 徐丽芬 陆会飞

结直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内镜下切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结直肠息肉优选方案[1]。但易出现穿孔、出血和热灼伤等并发症,且术后复发率较高,1、3、5 年复发率可达10.9%、38.2%、52.6%[2-4],目前西医防治结直肠息肉尚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5]。中医多认为“脾虚”是结直肠息肉的核心病机,湿热、血瘀、气滞是形成本病的病理因素[6]。中医药在促进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防治术后复发具有优势[7]。胃复春具有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的功效。本文探讨胃复春对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恢复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本院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60 例。(1)纳入标准:①经结直肠镜检查等确诊直肠、乙状结肠息肉,且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②年龄18~70 岁,性别不限;③息肉数量≤10 个;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2)排除标准:①结直肠恶性肿瘤;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④ 3 个月内曾服用治疗胃肠道药物者;⑤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心、肺、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凝血功能疾病。(3)脱落标准:①依从性差或因故自行退出;②患者在试验过程中使用其他药物或方式治疗;③出现其它危重疾病,不宜继续进行试验;④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⑤数据不全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 组。观察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6~70(51.3±7.53)岁;病程3~15(9.48±1.36)个月;息肉部位为直肠5 例,结肠25 例;组织类型为炎性增生性6 例,腺瘤性24 例。对照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3~69(55.0±8.97)岁;病程3~18(9.72±1.18)个月;息肉部位为直肠6 例,结肠24 例;组织类型为炎性增生性6 例;腺瘤性2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术后对照组按外科常规护理进行抗炎、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第2 天起口服中药胃复春胶囊(杭州胡庆余药堂有限公司),4 粒/次,3 次/d,疗程8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腹痛、腹胀、腹泻按照无、轻、中、重分为4 级,分别计0、1、2、3 分。(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3)统计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比较两组6 个月复发率[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和差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腹痛 腹胀 腹泻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对照组 2.09±0.46 1.94±0.52 0.15±0.51 1.81±0.76 1.58±0.82 0.23±0.87 1.68±0.84 1.46±0.61 0.22±0.88观察组 1.98±0.56 0.97±0.62* 1.01±0.67* 1.88±0.69 0.72±0.29* 1.16±0.75* 1.61±0.86 1.02±0.62* 0.59±0.79*

2.2 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首次排便时间(h)对照组 30 75.6±8.8 38.1±4.1 46.5±4.5观察组 30 74.4±8.7 26.6±2.7* 35.1±3.1*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h)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复发1 例(3.33%),对照组复发6 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的复发与较多因素相关,包括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等,也与息肉本身的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9]。结直肠息肉术后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湿热蕴肠证、脾胃虚弱证,临床一般给予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等治疗,并结合现代药理机制灵活配伍应用[6]。

胃复春已在临床用于胃部疾病多年,有一定临床基础。胃、肠相承接,同属中焦空腔脏器,以通为顺,承载腐熟水谷,气血化生功能。胃复春组方中,红参补元气健脾胃,香茶菜行气活血、清热除湿;炒枳壳调理气机,助中焦气机升降有序,且增强香茶菜行气除湿的功效。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气血不足,同时肠道有湿热、瘀血互结。用胃复春恰迎合病机,补虚同时能行气化瘀除湿热。

现代药理证实胃复春能调控NF-κB 信号通路,肿瘤Runt 相关转录因子3(RUNX3)、TGF-β 和Wnt 的信号通路,平衡胃微生物生态系统[10-12]。推测予其活性组分具有上调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过度增殖,调控肿瘤相关通路等活性。提示胃复春对术后黏膜组织修复、术后复发及细胞癌变具有潜在治疗作用。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显着下降。

综上所述,胃复春能较好预防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较少,后续还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安慰剂对照、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