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峰 丁永民 谢晶军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临床表现为神经机能不全、肢体功能障碍等。脑卒中易诱发下肢尤其是小腿三头肌出现痉挛造成足下垂,又因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等肌张力升高导致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继而增加跌倒风险[1]。目前针对因肌肉痉挛诱发的足下垂、足内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有研究表明,针灸作为传统疗法,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疗效良好,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近年来,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在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应用广泛,尤其对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3]。当前为了提高精确度,操作常以超声引导,能实时观察肌肉形态学变化,避免对正常结构组织的损害。本文分析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与足内翻异常步态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北明州医院及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96例。纳入标准:(1)脑卒中符合2019年《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者[4];(2)年龄40~70岁者;(3)病程半年以内者;(4)下肢局部肌肉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2级者;(5)首次行肉毒素注射治疗,或行抗痉挛药干预未见效者。排除标准:(1)有肉毒素注射史或过敏史者;(2)存在严重肝肾疾病、心神障碍等者;(3)近期接受过加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类药物者;(4)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BTX-A组、针刺组、联合组三组,每组各32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第(2021KYLL019)号],三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锻炼,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疗法等,1 h/(次·d),共12周。(1)BTX-A组:在BTX-A注射前为防止出现过敏或中毒等不良反应,配备去甲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急救药物。BTX-A(100 U/瓶,兰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用0.9%氯化钠稀释为50 U/mL,配置完成后4 h内用完。靶肌肉的选择:BTX-A注射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及趾长屈肌。药物用量及注射位点:常规消毒后,在超声引导下每块靶肌肉中选择1~2个位点,每个位点进行BTX-A注射30~50 U,每位患者注射BTX-A总剂量≤500 U[5]。(2)针刺组:取穴: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悬钟、丘墟、照海和解溪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市吴中区东方针灸器械厂,华冠牌)。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悬钟毫针直刺15~30 mm,解溪直刺10~15 mm,施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提插幅度(1.0±0.5)cm,捻转角度100°±10°,捻针频率60~80次/min。丘墟透照海,由丘墟穴以45°角沿外踝间隙向照海穴透刺,进针30~40 mm,留针30 min,1次/d,共12周。(3)联合组:采用BTX-A注射(操作同BTX-A组),观察无过敏等不良反应后,第2天开始针刺(操作同针刺组),1次/d,共12周。

1.3 观察指标 (1)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踝关节跖屈肌痉挛展开评定,基于其肌张力划分等级(0、1、1+、2、3、4级),评级越高,痉挛程度越高[6]。(2)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对下肢运动功能展开评定,总分34分,评分越高,代表越好。(3)10 m步行测定(10 m-WT):记录患者2次步行10 m距离时间的平均值,时间越少代表越好[7]。(4)独立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对步行能力展开评定,由6级构成(0~5级),级别越高,表示越强[8]。(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展开评定,涉及上下楼梯、进食、控制两便、穿衣等,合计100分,评分越高,生活活动能力越强[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采用LSD-t法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MA、10m-WT、ADL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MA、10m-WT、ADL比较()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MA、10m-WT、ADL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BTX-A组比较,△P<0.05;与针刺组比较,▲P<0.05

组别nFMA(分)10m-WT(s)ADL(分)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BTX-A组327.84±0.5714.47±0.88*19.00±0.72*19.19±0.59*28.68±1.3525.18±1.55*25.56±1.29*26.15±1.22*46.69±6.8570.56±7.61*75.37±8.25*64.19±8.98*针刺组327.91±0.6413.66±0.87*17.75±1.02*17.41±0.91*28.75±1.48*26.50±1.39*26.34±1.06*27.31±1.31*47.91±7.2362.06±10.25*△68.66±9.87*△55.22±8.72*△联合组327.78±0.7118.97±0.87*△▲24.31±0.54*△▲24.81±0.82*△▲28.87±1.60*△▲21.09±1.09*△▲20.19±1.15*△▲22.19±1.73*△▲45.75±11.2382.91±9.99*△▲84.53±9.92*△▲81.59±9.58*△▲F值0.303347.3635.3773.80.133137.9261.3112.00.49740.1523.1069.47 P值0.740<0.001<0.001<0.0010.876<0.001<0.001<0.0010.610<0.001<0.001<0.001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及肌张力比较 见表3、4。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分级比较(n)

表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BTX-A作为一种解痉药,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缓解因张力过高导致肌肉痉挛,为患者后续的肢体功能康复缩短时间,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乙酚胆碱的释放,使得肌肉收缩力降低,从而解除肌肉痉挛。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治疗方案均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下肢肌张力亢进,有利于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纠正,重建正常步行模式,并进一步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能准确、快速定位靶肌,相对于徒手操作,具有无痛、无创等特点,且避免了徒手注射深度不够,重复注射靶肌肉药物浪费,导致靶肌肉的乙酰胆碱不能有效抑制,进而影响患者步行功能。BTX-A注射的特点是快速降低痉挛肌肌张力,且不良作用少,但随着局部注射靶肌神经肌肉接头递质传递功能逐渐恢复,肌张力会逐渐升高,在治疗后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等改善也逐渐趋缓甚至倒退,说明BTX-A降低肌张力是即时性的,具有可逆性,所以临床上有必要寻找一种能长时间改善肌张力,进而更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的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临床疗效显着,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治疗方法。脑卒中后出现肢体痉挛性偏瘫在传统医学中属“痉证”范畴,足下垂、足内翻等多因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所致,而针灸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使阴阳气血趋于平衡,促进痉挛肢体的恢复。传统医学从经络循行分析,阴跷脉循行下肢内侧,当经络发生病变,内侧面出现拘急、痉挛,外侧面出现弛缓,所谓“阳缓而阴急”,故发生足内翻及足下垂。经解剖学形态分析发现,足下垂、足内翻的原因是因为胫骨后肌、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等张力增大。结合BTX-A可以将患者的主动肌和拮抗肌重新建立起力量平衡,进一步缓解痉挛症状,对患者的姿势进行有效调整,进一步改善下肢步行及运动功能。所以,本研究采用的穴位以经络循行和解剖学基础为主,联合BTX-A和针刺治疗,以更好地达到改善下肢肌肉痉挛状态。

在本研究中,联合组在治疗2周、8周和12周后,FMA、10m-WT、ADL、FAC、及MAS等同时段均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和单纯针刺治疗(P<0.05)。尤其治疗12周后,另两组出现局部功能改善减缓甚至倒退,但联合组在改善足内翻、足下垂症状及下肢步行功能等方面,仍显着优于另两组(P<0.01),这也充分说明了联合组在疗效上具有良好的持续性。

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副作用少等优点,为今后此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但该方法的具体后效应如何,在本研究中因其他多种因素存在,缺乏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等,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