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雄 林小苗 邹林霞 陈维华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28天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步行能力获得关系脑瘫患儿今后能否生活完全自理、上学、回归社会,是患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和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然而这也是脑瘫康复的难点。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方法近10余年在竞技体育领域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基于传统的运动疗法,更注重骨盆和躯干部位核心肌群控制。近两年来,我们把该理念应用到脑瘫运动训练。此次研究收集了60例具备独站能力,但不会行走或行走能力差、步态异常明显的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步行能力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在笔者医院儿童康复科进行治疗的脑瘫患儿60例,符合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分型标准,具备独站能力,但不会行走或步行能力差,不会跑跳[1]。按年龄、性别、病变类型进行随机配对设计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变类型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n)

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疗法,强调功能训练为主,主要进行行走训练和步态训练。观察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骨盆的控制训练,以髂腰肌、臀肌的肌力训练为主,通过仰卧起坐、俯立挺身、跪走等训练方法实现。骨盆训练遵循从四点爬姿-爬行-直跪-跪走-半跪姿-交替半跪-半跪姿站立起的发育顺序,骨盆稳定控制完成后,再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师进行一对一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50min。每周治疗5次,30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采用粗大运动训练量表(GMFM-88)代表骨盆能力的C区和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进行评定[2]。

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数据以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C区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E区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C区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E区评分比较

讨 论

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体能训练,近年用到健身与运动训练中,2006年Kibler把核心稳定性用到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的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能力,更好地协调大小肌肉群力量输出,增强运动功能,预防运动损伤[3]。

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势,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4]。在人体,核心部位是指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间的区域,核心稳定性有赖于躯干、骨盆相关核心肌群控制[5]。

在体育运动中,人体核心的主要作用是稳定身体是肌肉发力的基础,这一点日益得到公认,对于脑性瘫痪儿童而言,核心的控制能力则是四肢运动和一切活动的基础。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因此以往康复训练主要以纠正肢体的异常姿势为主,而忽视脑瘫儿童核心肌群的控制训练。笔者认为患儿具备独站能力,但不会行走或步行能力差,不会跑跳,甚至有些患儿不能爬行,骨盆控制能力差是关键,骨盆控制能力直接制约步行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骨盆的控制训练,当骨盆稳定控制完成后再进行步态训练。然而按传统的训练方法则强调功能训练,大都选择步行训练和步态训练。

本文两组患儿GMFM的骨盆能力(C区)、步行能力(E区)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强调功能训练为主,进行行走训练和步态训练,骨盆能力和步行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较试验组慢,还会加剧异常步态。如痉挛型脑瘫导致下肢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痉挛更明显,徐动型脑瘫不自主动作增多,加剧情绪、心理反应、影响动作学习,可能促使二次变性提早发生。试验组按照核心稳定的训练方法,加强骨盆核心肌群训练,提高骨盆的稳定控制,然后再进行步行训练。骨盆训练遵循从四点爬姿-爬行-直跪-跪走-半跪姿-交替半跪-半跪姿站立起的发育顺序。当患儿能独立完成半跪姿站立起,患儿的步行能力随之有质的飞跃。可见患儿的骨盆能力提高,步行能力也随之显着提高。临床中还发现随着骨盆控制能力提高,能完成交替半跪后,痉挛型脑瘫患儿内收肌自然放松,剪刀交叉步态明显改善,而徐动型脑瘫不自主的动作明显减少,控制能力大幅提高。

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与神经发育疗法,都是遵循神经从头到尾顺序渐进的治疗原则,可以贯穿到脑瘫患儿从抬头到行走整个运动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对核心肌群的训练,尤其躯干、骨盆等核心部位的控制训练,比传统运动训练方法能更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和改善步态。

由于本次纳入临床研究对象的数量有限,本研究主要对两组患儿GMFM反应骨盆能力、步行能力的C区和E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比传统运动训练方法能更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和改善步态。而脑瘫分型较多,在今后将对不同病变类型脑瘫患儿进一步研究,以便得出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各型脑瘫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Russeu DJ,Rosenbaum PC,Cadmom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 mea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J],Dermed Child Nerol 1989,31:341

3 陈勇,陈晶.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4):108-124

4 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J].体育科学,2007,27(9):99

5 于红妍,李敬勇.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