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蔷 许 华 郭家亮 王燕楢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25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9年,左耳聋3个月,于2003年12月18日于我院就诊。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听力轻度下降,且左下眼睑阵发性不自主跳动,未予处理。6年前患者自觉左耳听力下降加重,但可听清正常说话,仍有阵发性眼睑跳动,仍未到医院诊治。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突然出现高调耳鸣,持续性,并觉听力明显下降,左耳听声如在罐中,无头痛及眩晕。曾于本市其他医院诊治,诊为突发性耳聋,行静脉输液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听力无任何改善,耳鸣依旧,并开始出现左面部阵发性小抽动。3个月前,左耳听力完全丧失,随即来我院诊治。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体检无特殊发现,外耳道及鼓膜正常,左面部可见有轻微面肌抽搐。纯音听阈测定(电测听)右耳听力正常,左耳骨导及气导完全消失。声导抗测试:双耳均为A型鼓室图,左耳同侧,右耳对侧声反射消失;右耳同侧,左耳对侧声反射存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右耳各波波形正常,潜伏期正常;左耳最大声强无反应。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phy,EcochG)示右耳正常,左耳无反应。前庭功能检查示右耳正常,左耳前庭功能最大刺激无反应,提示左耳功能(听及前庭功能)完全丧失。

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可见左侧岩骨(相当于骨迷路部)有骨质破坏,骨破坏延及耳蜗、半规管及前庭,边缘清楚,内听道完好;岩骨后壁亦可见部分骨质破坏,见图1。强化CT扫描示该占位性病变强化,见图2。磁共振成像(MRI)示T1加权像病变大部为等信号,亦有部分呈高信号,略呈分叶状,见图3;T2加权像病变呈高信号,边缘清楚,也可看到病变有分叶,见图4。钆强化 MRI(Gadolinium-Enhanced MRI)检查可见病变有显着增强,见图5。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拟诊为左侧岩骨良性占位性病变,考虑听神经瘤。建议手术探查,并切除肿瘤。但患者为年轻女性,对手术可引起面瘫有极大顾虑,遂决定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2004年2月19日在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MRI定位,γ-刀治疗。治疗剂量:边缘剂量16 Gy,中心剂量32 Gy,等剂量线50%,治疗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治疗后第3天,患者左侧面肌力弱,抬眉、闭目及鼓腮皆显较健侧差,考虑为放疗反应,予以泼尼松大剂量突击疗法治疗10 d后患者面部肌力仍弱,抬眉、闭目及鼓腮无明显变化给予出院。随访至2011年3月,MRI检查显示患者肿瘤大小无变化;面肌力弱较前有好转,但仍可见患侧较健侧力稍弱。患耳除无听力外,无耳鸣及其他不适;饮食及其他生活如常人。

2 讨论

迷路内听神经瘤也称神经鞘瘤,是第8对颅神经罕见的非恶性肿瘤。Neff等[1]认为其有3种类型,第1种类型仅限于前庭神经,第2种类型局限于耳蜗神经,第3种类型为肿瘤来源于迷路外,向迷路内生长。迷路内听神经瘤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不典型,如单耳突发性听力下降或听力逐渐下降,耳鸣,眩晕及平衡障碍。根据病变所侵及的范围不同,症状不同,仅限于前庭神经瘤可出现眩晕及平衡障碍,但无听力变化及耳鸣,耳蜗神经肿瘤仅听力下降及耳鸣。整个第8神经瘤患者可出现眩晕、平衡障碍、听力下降及耳鸣,或单一症状出现。本例患者肿瘤已侵及耳蜗、半规管及前庭,听力逐渐下降至完全丧失、耳鸣,并未出现眩晕,考虑肿瘤生长缓慢,前庭神经纤维被缓慢损坏,使代偿功能可以有足够时间产生的结果。至于面神经受侵的症状,可用肿瘤侵及面神经解释,从病史上也可以排除面神经瘤。

钆强化MRI检查被认为是迷路内听神经瘤的最佳诊断方法。常规MRI能够识别充满内耳的听神经瘤。但难以识别微小的迷路内听神经瘤,而钆MRI增强技术则有利于肿瘤的发现[2-3]。本例患者CT颞骨扫描示左侧岩骨相当骨迷路部有骨质破坏,骨破坏延及耳蜗、前庭及半规管,边缘清楚,岩骨后壁可见部分骨质破坏,表明病变延及后颅窝,强化CT,表明病变可强化。MRI及钆强化MRI检查示该病变T1加权像部分呈等信号,部分为高信号,略显分叶状;T2呈高信号,亦显分叶。钆强化MRI病变呈显着增强。根据影像学可知,占位性病变主要在岩骨内,向后有小部延及后颅窝,故判定病变是自岩骨内部生长。

迷路内听神经瘤多是在治疗严重的梅尼埃病时,行迷路破坏手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因此对治疗方法并无统一见解。Kennedy等[4]总结了28例迷路内听神经瘤的经验,提出了治疗原则,即肿瘤局限于迷路内且无严重眩晕症状时,定期用MRI检查,观察肿瘤变化并随诊;若虽肿瘤局限于迷路内,但患者有严重的眩晕症状,则应采用经迷路或经耳进路,行肿瘤全切除;若肿瘤向迷路外漫延,应手术将肿瘤切除。本例由CT及MRI、钆强化MRI扫描可见肿瘤已延及后颅窝,故一经诊断,即建议手术治疗。但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若手术切除肿瘤,导致面神经损伤的可能极大,最终选择了γ-刀治疗。

[1]Neff BA,Willcox TO,Sataloff RT.Intralabyrinthine schwannomas[J].Otol Neurotol,2003,24(2):299-307.

[2]Montague ML,Kishore A,Hadley DM,et al.MR findings in intralab⁃yrinthine schwannomas[J].Clin Radiol,2002,57(5):355-358.

[3]Giuseppe M,Giovanna C,Alla FR,et al.Intracochlear Schwannoma[J].Skull Base,2010,20(2):115-118.

[4]Kennedy RJ,Shelton C,Salzman KL,et al.Intralabyrinthine schwannomas:diagnosis,management,and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J].Otol Neurotol,2004,25(2):16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