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峻昕/文

现阶段,我国经济逐渐朝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粗放型经营模式已难以满足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加之税收政策的不断优化更新,创新管理思维、强化涉税事项管理成为施工企业运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尤其对施工企业而言,受施工环境、业务模式等多方因素影响,涉税种类繁多、纳税环节复杂,税务管理难度大幅提升,致使税务风险发生概率增加。为保障施工企业稳定健康运营,提升税务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规避税务风险,推动落实税务风险防控工作势在必行。施工企业应结合不同税种分析具体涉税风险事项,并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保证自身在合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文章以施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立足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防控策略,旨在为施工企业强化税务管理、维持稳定运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施工企业 税务风险 防控对策

营改增政策的全面推进,对施工企业税务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须保障自身各项涉税行为合法合规,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

增值税风险

施工企业收到预付款时,存在漏缴风险

当发包单位拨付预付款时,施工企业通常会按照业主要求提供相关票据,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发包方要求施工企业按照收款额开具发票,此时的施工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票开具当天,须按照规定依法申报缴纳增值税。虽然施工企业不存在偷税漏税风险,但企业处于工程项目建设初期,采购、施工等业务开展不够全面,工程项目可用于抵扣销项税的进项税较少,导致施工企业面临大量资金被占用的风险,而资金压力过大则会影响后续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人工费支出等。其二,业主要求施工开具收据,此时须注意工程项目是否为跨区域经营,如果为跨区域经验,那么施工企业收到预付款时虽未到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但须按照相关规定在异地缴纳增值税。

业务已确认工程量但未付款时,存在漏税风险

在已确认工程量但发包方未付款的情况下,应根据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准确判断是否已到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其一,按照合同约定已到付款时间,但发包方未支付款项。此时,增值税纳税义务已发生,施工企业须按照相关规定开具发票并缴纳增值税,但存在业主未拨款不收票的情况,此笔计量款已到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却未开票纳税,使得施工企业面临漏税风险。其二,合同约定付款时间未到,发包方未支付款项。此时如果开票,纳税义务发生,确认销项税,依法申报缴纳增值税,将导致企业资金被占用,增加资金压力。

发票取得不合规风险

施工企业进项税来源广泛,包括原材料采购、工程分包、机械租赁等。常见的不合规发票类型包括票面信息准确度不足、发票专用章不合规、虚开、假票等。因此,施工企业在获取增值税发票时,须仔细审核票面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确保其符合“三流”一致要求。如果获取发票后未对票面信息完整性、业务真实性等进行仔细核查,则极易导致施工企业面临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也可能由于“三流”不一致,而致使进项税无法顺利抵扣。

增值税核算风险

营改增政策的全面落实,增加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难度,会计核算规范性不足会提高企业涉税风险的发生概率。因此,在选择计税方法方面,施工企业一般纳税人只有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才可选择简易计税法。由于计税方法选择的灵活性较强,所以税务机关将高度关注此方面内容,导致施工企业面临着税务稽查风险。一般计税法与简易计税法在税率与会计核算方式上存在较大不同,如果施工企业不经专业评估预测,盲目选择计算方法,就会导致决策失误,面临税负增加的风险。其次,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涉及兼营及混合销售问题,如在提供建筑安装服务的同时,还提供租赁服务,此类活动都属于增值税征税范畴,但适用税率不同。如果未对此类业务活动收入成本进行单独核算,那么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规定,须从高适用税率,导致施工企业面临税负增加的风险。此外,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的关键环节在于进项税额抵扣,如果施工企业无法及时足额取得进项税专用发票,或取得进项税专用发票后未在核算环节进行价税分离,而全部进入成本科目,就会导致进销项税额不匹配,进而面临提前纳税的情况。

增值税申报风险

施工企业增值税申报主要涉税风险包括两种,其一,异地预缴风险。如果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为跨区域提供的建筑服务,则须遵循税务政策法规的规定,在建筑服务发生地,按照当地规定预征率缴纳增值税,预缴后在企业所在地进行汇总申报,并从销项税额中扣除,或留抵税额。如果施工企业未按照相关规定在异地预缴增值税,就会面临税务机关的处罚,降低自身信誉度,影响新项目开发;或者施工企业已预缴增值税,但未在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汇总申报,也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其二,发票已认证未按期申报抵扣风险。在填报环节存在失误,会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漏报,使施工企业产生已认证未按期申报抵扣的税额,因此种情况不符合已认证未按期申报抵扣所示的特殊情况,所以无法再进行申报抵扣,导致企业税负成本增加。

企业所得税风险

施工企业异地预缴所得税抵扣风险

施工企业直接管理的跨区域工程项目,须按月度或按季度,根据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预缴企业所得税。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税务机关按次收取预缴企业所得税,即施工企业预缴增值税时,一并按照计量金额预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施工企业财务人员须充分掌握项目所在地预缴所得税相关政策,明确计税基础是否为含税价。如果按照含税价预缴,则要了解异地预缴税款能否在机构所在地抵扣,如若无法抵扣,则会导致施工企业面临多缴税的风险。此外,工程项目在异地预缴所得税后,若未及时进行申报抵扣,将导致施工企业面临重复缴税的问题,使企业整体税负成本增加。

不予所得税前抵扣风险

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工作的落实,须严格遵循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原则。真实性即税前扣除凭证能够真实反映经济业务,且支出已实际发生;合法性即税前扣除凭证的形式、来源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关联性即税前扣除凭证与所反映的支出相关联,且能充分证明。施工企业发生支出须按规定获取税前扣除凭证。施工企业应在当年所得税规定的汇算清缴期内获取税前扣除凭证及包含合同、支付依据在内的相关资料,留存备查,为税前扣除凭证的真实性提供良好保障。施工企业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获取税前扣除凭证,则会面临所得税税前无法扣除的风险。

附加税风险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税务机关在纳税操作环节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部分地区农民工工资涉及较大风险,农民工社保存在地域差异,部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时间短、条件差,因此面临较为严重的农民工流失问题。在此背景下,农民工工资及个人所得税管理难度较大,在附加税方面极易形成漏税风险。施工企业须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强化附加税风险管理意识,规避税务风险。

新环境下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优化税务管理组织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施工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实现管理模式优化创新,大胆实行内部组织架构改革,采取合并、撤销等多种方式,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促进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达到压缩机构层级、缩短抵扣链条、减少税务风险的目的。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要改进、优化以往不规范的生产经营模式,确保各项涉税业务合法合规。应进一步优化税务管理组织架构,确保员工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针对跨区域工程项目税务政策存在差异的问题,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划分方式,设置税务专岗,以便更好地分析各地区税收政策差异。在签订合同前,应提前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政策进行解读,收集整理税务相关信息,安排拥有税务专业知识的员工参与合同签订工作,确保合同条款符合税收政策规定。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须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要求,落实好项目备案及预缴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严格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税务交接机制,登记好预缴台账,避免税源漏报或重复纳税现象产生。

全面了解税收法规,规范个税申报

税务管理人员须深入解读现行税收政策法规,避免政策解读失误导致企业面临税务风险。充分掌握个人所得税法,明确个税缴纳计算依据。在分类准确的基础上,保障个税申报合法规范。针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劳务用工人员不稳定,以及项目赶工期导致人员波动较大,使得个税申报波动较大的问题,施工企业须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管理机制或者加强与劳动派遣公司的合作。施工企业与项目部之间须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项目财务人员、税务人员须及时收集整理工程项目各项税务信息数据,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进行全方位分析,针对异常数据及时发出预警,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针对体量大、临时务工人员需求量大的项目,施工企业可与劳务公司合作,取得清包工劳务发票,进行增值税进项抵扣,降低税务成本。

加强对增值税涉税业务的管理

施工企业合同条款决定税负高低,因此强化合同管理成为施工企业重点工作内容。在合同签订环节,须明确合同定价方式,重点关注其是否为含税价,明确发票开具类型。项目须落实好合同台账登记,包括计税方法、发票类型等。当计量款到期后,应积极催收发包方支付款项,并开具发票,如果双方约定推迟付款时间,须与发包方沟通并签订相应的补充协议,按照新的付款时间明确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避免施工企业面临税务稽查。在增值税发票获取环节,施工企业须严格规范管理发票种类获取、审核、认证抵扣及存档工作,在索要发票时应严格审核种类、票面信息等内容,确保顺利抵扣。与此同时,施工企业须尽早索取发票,以便及时认证抵扣,实现减税降负。此外,施工企业的性质较为特殊,适用税率通常有一般计税9%、简易计税3%、销售货物13%、机械租赁13%或9%,为避免从高适用税率,须提前进行税务筹划,降低税负成本。

重视税务风险评估,优化应对策略

施工企业须重视税务风险评估工作落实,成立评估小组,全方位梳理企业各项涉税业务,充分结合行业环境、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评估判断,明确税务风险诱发动因,从源头规避税务风险。在事前管理环节,应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涉税业务进行准确分析,评估税务风险发生概率,并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在事中管理环节,要对工程项目建设全流程开展风险评估,一旦察觉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在事后管理环节,则要对已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采取弥补方案。最后,施工企业须基于自身运营状况,谨慎承接项目,在承接项目前落实好涉税风险防控工作,如果超出风险承受范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须放弃,避免遭受损失。

加快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一方面,施工企业须根据自身运营状况,设置预警工作领导小组,由管理层牵头组建工作小组,对营改增政策下施工企业税务风险开展调查研究,并设置独立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保障其权威性。另一方面,在新环境下,施工企业须优化创新管理思维,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在保障资金充足的前提下,预留专项资金用于风险预警体系的完善与相关软硬件设备的更新迭代。通过此种方式,保障自身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强化行业竞争力,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拔得头筹,实现长足发展。

持续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为保证税务风险防控发挥应有作用,施工企业须加大税务风险监督力度。实践证明,施工企业税务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联,同时对企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有效防控税务风险至关重要。施工企业应当立足实际,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监督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执行监督机制,有效约束员工行为,从源头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在岗位设置方面,须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避免一人兼任多岗,提升监督效率,减少风险管理漏洞。在落实监督工作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须定期开展相关的警示教育活动,全方位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金税四期”系统的上线以及营改增政策的全面落实,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迎来全新挑战。对此,施工企业须高度重视税务风险防控工作,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制定合理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落实监督体系,确保税务风险防控发挥应有作用,有效规避税务风险,降低税负,在当前行业环境下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