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华

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成长,伴生了大量新电池技术、车型技术的井喷发展及应用,一个显着问题就是相关的政策配套没有跟上,好似一列飞驰的火车在还没铺全的轨道上狂飙突进,支撑的路基摇摇欲坠,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把“轨道”向前铺好。 毫无疑问,动力电池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大动脉。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水平以及产业链完整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成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4.6 GWh,同比增长90.7%,今年1—4月,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呈连续高速增长态势,装车量累计91 GWh,同比增长41%。 在产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质量、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持续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行业先行,更要与时俱进

此前,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编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统筹部署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并且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批复组建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部署系列技术创新攻关项目,引导上下游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推动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其实,早在1998年我国就开始了标准化方面相关工作,动力电池标准从无到有、从单体到系统、从部分到整体,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动力电池标准体系。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有关人员透露:“截至2023年5月份,共发布国家、行业标准26项,涵盖安全性、电性能、耐久性能、互换性、回收利用等多个方面,在规范产品安全性能、促进新技术应用、接轨国际标准法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诚如开篇所言,随着电池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出现,电池标准化工作不断被赋予新的要求,新时期动力电池发展更需要标准化的全面支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司一级巡视员国焕新对此总结了三点看法:

其一,动力电池技术产业需要标准“拉高线”。一方面,动力电池领域创新密集,以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技术路线不断涌现,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及时固化创新成果,力争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动力电池涉及的产业链长、专业领域广,需要通过标准加强协同,加速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提升产业的整体的技术水平。

其二,动力电池的安全绿色发展需要标准“保底线”。随着动力电池保有量的继续增长,其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亟需进一步发挥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规制作用,配合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安全要求,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产业在落实“双碳”目标中,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动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节碳、降碳。

其三,动力电池全球产业链的布局需要标准来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动力电池市场的国际依存度比较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国际标准的参与力度,以标准化促进相关国际贸易的便利化,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立足发展新常态,通过标准化统筹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新标准或将改变全球电池创新生态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制定动力电池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目标,并成立了一批创新组织和平台,意在由政府和研究机构,包括产业界合力推动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技术总师史冬梅对此不无忧虑:“如果这些(国家的)政策落地和实施,将对全球的电池创新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电池技术产业发展也将带来新的竞争和挑战。”

“欧洲目前的电池产业法规是体系最完善的。”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在提及欧盟低碳转型政策发展时说道。欧盟在全球率先提出全面电动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技术总师 史冬梅宁化目标,并陆续出台了有关绿色低碳发展的三个纲领性文件:《欧洲绿色协议》《下一代欧盟计划》《欧盟能源转型计划》,内容涵盖欧洲气候法案、减排55%一揽子气候计划、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电池法、欧盟工业战略等部署。孟祥峰认为中国电池企业如果想走出去,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法规,并呼吁更多的专家去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放大我们的声音。

相比燃油车领域,我国在电动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的标准国际化工作有很大的进步,但对比在全球的市场规模与发展地位看,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际标准化机构TC/SC/WG的关键岗位基本都在欧美、日韩手中,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动力电池标准中的许多内容都开始看中国数据和中国提案。“以前我们总是习惯向国际标准靠拢,现在我们走到了前面,更要大胆、自信地优化我们自己的行标、国标体系,向国际上反向转化和输出。”孟祥峰补充到。

中汽市场观点: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相关政策是有些滞迟于产业发展的,尤其是一些《暂行办法》《指导意见》应加快升级为明确的行政要求,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顶层设计中还应提高对跨领域技术突破的重视,谨防“点错科技树”的风险,要“把鸡蛋放到多个篮子里”,站在更高维度通盘考虑,勿使投入巨量资源布局的电池产业体系被颠覆。

其次就是标准化工作,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想巩固动力电池产业链条的领先优势,必须加快完善并落实好动力电池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毕竟谁能制定标准,谁就能重塑竞争规则。我们要凭借市场优势、产品优势加快国际化标准的研究制定,相信我们的电池产业不光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性价比优势,在产品技术合规性与电池的碳排放上也能形成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