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原发性高血压容易造成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为了避免不良后果,有必要通过探讨高血压的程度和高血压的血压动向诊断预测靶器官损伤的危险和危险系数。本研究分析120例老年女性的血压记录,探讨血压负荷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动态血压测量的90例老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系本院心内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住院患者。另30例血压正常老年女性为自愿参加调查研究表。准备足够数量的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确保测量准确度。120 例接受测量的老年女性均符合参与此次测量的条件,全方位身体检查,病史不会对此次测量造成影响。排除出现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血压正常组30 例,年龄61岁~78 岁(72.78 岁±4.32 岁),无原发性高血压病症,3次检测非同日安静状态下偶测血压(血压<140/90mmHg)。90例患者,原发性高血压1级(血压140~159/90~99 mmHg)31例,年龄62岁~78岁(73.45岁±6.25岁);原发性高血压2级(血压160~179/100~1 0 9mmHg)3 0例,年龄5 8岁~7 9岁(7 4.3 2岁±2.62岁);原发性高血压3级(血压≥180/110mmHg)29例,年龄64岁~82 岁(76.35岁±5.21)岁。三级间患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量记录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测试者保持相对均等的生活习惯,以免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测量结果失真,影响到结果分析与结论。

1.2 方法 在开始血压监测的前几天,所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停止服用降压药物,停止其他降压措施继续实行,血压水平脱离药物控制之后开始血压监测。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白昼时(06:00~22:00)每30min记录一次,夜晚时(22:00~次日6:00)每1h 记录一次。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受测试者应严格地遵医嘱安排。若受测试者在测量时出现意外情况,可对于测量数据进行考察后采取选择性保留或剔除的措施。检测后要整理打印出各项数据,包括有效的检测次数,监测血压的时间,准确的血压值,心率。主要监测数据:白昼血压平均值,夜晚血压平均值,24 h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24h血压总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不正常血压负荷),夜晚血压负荷(诊断标准:收缩压≥120mmHg或舒张压≥80mmHg为不正常血压负荷)。从夜晚血压下降数据幅度,得出血压下降率。24h血压波动数据,得出标准差、方差。整理所有数据以备测量结果的分析研究。

1.3 靶器官损害状况的确定 ①心脏损害:左心室肥厚(检测方式:检测前后8d进行超声波心电图检查,标准是心室后壁或室间隔厚度≥12mm);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呼吸困难的表征,胸片显示间质肺泡水肿,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40%)。②脑损害(利用头颅CT 或磁共振证实5年内有脑缺血发作病史,包括脑梗死、脑出血)。③肾损害(尿微量蛋白呈现阳性、肾衰竭)。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值利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老年女性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随血压负荷的升高而依次递增,损害程度也逐步加深。靶器官损害程度详见表1。

表1 4组老年女性24h昼夜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与靶器官损害比较

3 讨 论

随着医学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逐渐认识到,原发性高血压不仅只是血液血管疾病,它也对心、脑、肾等人体重要的脏器造成严重的危害。医学工作者把积极探讨预测靶器官损害与血压之间细密的联系作为防治靶器官损害与高血压治疗的重点。

自从动态血压监测(ABPM)问世以来,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ABPM 不但可以明确高血压患者的真实血压,而且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明显优于门诊的偶测血压[1]。它可以全程式记录血压动向,为患者的检查与治疗提供准确全面的血压动态数据,临床可实践性强,效用明显。

老年患者各方面身体素质较差,更容易因血压问题引发脏器损伤。尤其是原发性高血压二级和原发性高血压三级患者,高血压的致病率很高,靶器官造成损害的可能性极大。24h血压负荷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与左室充盈率呈负相关。24h动态血压负荷可作为靶器官损害危险预测因子[2]。通过检测24h血压昼夜变动节律,观察和预测靶器官的危险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降压手段对患者实行有效稳压降压,维护身体的稳定,保持相对健康。

测量血压动向预测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有必要进行临床推广,这是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最好方式。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由高血压引起的各种靶器官损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朱平辉,欧阳秀革,刘艳春,等.动态血压参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8(8):592-593.

[2] 刘力生,诸俊仁,孙宁玲.高血压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