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刘顺帆 崔华

(1.陕西省友谊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8;2.西安市第九医院介入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54)

脑梗死(CI)即缺血性脑卒中,根据梗死的原因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早期腔隙性脑梗死(LI)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症状较轻的类型,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呈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1]。疾病的确诊大多数是行颅脑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病灶,早期诊断LI并采取合适的预防治疗措施是防止LI的基础。本方案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HE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已经确诊的早期LI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在早期LI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经MRI弥散加权序列技术(DWI)确诊的12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55±4.86)岁。临床出现头晕32例,头痛46例,嗜睡23例,无临床症状者31例。因临床症状就诊者92例,行CT、MRI、DWI健康检查者28例。纳入标准[2]:(1)所有患者均经DWI检查确诊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SWI检查明确发现病灶:(2)符合CT、MRI检查指征;(3)NIHSS评分≤3分;(4)认知功能正常;(5)临床资料收集完整;(6)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2]:(1)有脑出血或脑出血病史者;(2)合并血液、精神系统疾病者;(3)有严重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4)既往有脑外伤、中毒、瘤卒中、高血压脑病、血糖异常、脑炎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等引起的脑部病变者;(4)既往有大面积脑梗死病史者;(5)恶性颅脑肿瘤病变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对其进行病史询问,了解患者临床症状或健康检查目标,整理DWI检查结果,明确腔隙性脑梗死部位、各部位检出病灶数量、病灶直径构成情况(按照病灶直径范围分为:>15 mm、5~15 mm、<5 mm)。数据整理后,对入组患者行健康宣教,讲解行CT检查、MRI检查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教会患者体位相关知识方面检查中配合检查医生。

1.2.1MRI检查及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采用西门子MRI检测诊断仪对患者进行MRI常规序列检查。参数设置:矩阵设置为512×512,层间距为1 mm,层厚5 mm,采用头线圈进行常规平扫,扫描序列:行矢状位TR/TE序列扫描、常规轴位AXT1WI、T2WI、T2FLAIR和SAGT1WI序列扫描,借助扫描ADC图像定位病灶并计算直径和位置等。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标准:T1加权序列出现低信号,T2加权出现高信号,FLAIR序列呈动脉线样高信号,脑皮质或皮质下若出现脑沟裂变浅或消失,脑回肿胀,病变边缘欠清晰,出现占位效应则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

1.2.2DWI检查及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完成常规扫描后,选择DWI序列扫描,重复次数7 619 ms,回波时间110 ms,翻转角90°,矩阵设置为100×64,截面厚度为5 mm,交点间隙6 mm。扫描范围:由延髓开始扫描至顶叶皮层,出现疑似病灶则对病灶周围连续多次扫描,每次间隔15 s为宜。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标准:DWI序列呈高信号。

1.2.3CT检查及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受检者进行检查,患者平躺于检测床,扫描参数:球管电流为400 mAs、球管电压120 kV、扫描层厚5 mm、薄层层厚2 mm,螺距2.0,层间距5 mm,512×512矩阵,扫描窗长40宽85,先行常规横轴平扫,扫描线与眦耳线平行,自颅顶部至枕骨大孔依次连续逐层扫描,再行多平面增强扫描,参数设置:层厚0.625 mm、层间距0.5 mm,扫描位置同横轴扫描。观察病灶位置、直径、数量和周围组织等情况。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脑皮质或皮质下呈现大小不一的不规则低密度区,呈伞状或月 晕状,边缘不清晰,脑沟裂变浅或消失,脑回肿胀,出现动脉致密征。

1.3观察指标及质量控制 对比分析CT、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病灶数量、病灶尺寸与金标准的差异及两种方法检查的差异,计算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符合率。质量控制:所有受检者检查时间均由一人统一安排,未行DWI检查确诊者现行CT检查,再于检查后2~5 d行MRI及DWI检查,若已经DWI检查确诊者,于入组后2 d行CT检查,CT检查后2 d再行MRI常规检查。CT、MRI及DWI检查结果均分别由经过培训的资深固定人员检查,结果阅片由两名经过培训的影像学医师分别阅片,分别诊断,两者诊断结果一致则出具检查报告,若诊断结果不一致,则两位医师共同阅片,取得一致后出具报告,若仍不能取得一致,则应重新检查再次分别阅片,至取得一致诊断结果。

2 结 果

2.1CT、MRI、DWI诊断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部位构成比较CT、MRI与DWI检查出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部位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与MRI之间的检出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4,P>0.05),见表1。

表1 CT、MRI、DW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部位构成比较

2.2CT、MRI、DWI诊断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直径构成比较CT检查出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直径高于MRI和DWI,MRI高于DWI(P<0.05),见表2。

表2 CT、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直径比较

2.3CT、MRI诊断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及符合率比较CT、MRI检查出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较DWI少,CT较MRI少(P>0.05),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与金标准的符合率高于CT(P<0.05)。见表3。

表3 CT、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符合率比较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其病理表现为血管壁受到长期高压影响而发生病变,导致其弹性降低,内部管腔堵塞甚至闭塞而形成小的梗死灶[3-4]。目前临床认可的诊断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小的梗死灶或者深部细小血管的梗死、小穿动脉血管的梗死诊断的有效手段是影像学检查[5]。MRI作为一种以分辨鉴别水分子扩散的一种手段,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被临床认可为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金标准[6]。由于早期脑梗死出现细胞肿胀,细胞内或细胞外水分子增多但细胞及周围组织限制水分子扩散受限。DWI的超高速成像原理可敏感检测出水分子的扩散,并及时反映细胞水分子运动状态,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可定量显示脑组织微观水平的变化,当脑组织发生细胞水肿时,该区域的水分子弥散受限致表观扩散系数值下降,受累脑组织DWI显示显着的高信号[7]。CT虽然也作为脑血管疾病病情检查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特征位置大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或桥脑区,但仅能对梗死灶进行直接显示,对于微小血管的闭塞及狭窄情况难以显示,尤其对于直径<5mm的血管闭塞和狭窄难以清晰显示[8]。

本文结果显示,MRI检查较CT检查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数量更多,病灶直径更小,说明MRI更适合作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筛查方法。

综上所述,MRI常规序列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及病灶数量更具优势,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详尽可靠的数据,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