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欣 董观记 郑通

(1.榆林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 榆林 718000;2.榆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陕西 榆林 719000)

脑卒中主要是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得脑血管损伤,局灶性或是整体性脑组织损伤,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超过24 h或致死[1]。偏瘫主要是指同一侧上下肢、面肌以及舌肌下部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2]。现有研究指出[3],对脑卒中偏瘫病患实施扶正补土针灸法,可提升治疗效果。因此,本探究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1组与研究2组,各40例。研究1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28±5.51)岁,平均脑卒中时间(3.24±0.38)h,平均体质指数(23.75±1.69)kg/m2;研究2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36±5.43)岁,平均脑卒中时间(3.32±0.45)h,平均体质指数(23.84±1.76)kg/m2。纳入标准: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可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疾病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并经CT和MRI检查确诊;均属于脑卒中首次发病。排除标准: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者;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病患存在精神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2组给予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于缺失成分、异常情况,将实际生活所需功能设定为目标,设置各项具体任务,引导患者主动参与、控制,通过解释、指示、语言练习、视觉反馈、手法指导,适当增加训练难度,设置作业练习时,应视日常生活具体难度而定,依据实际生活,确定目标、设置任务和训练,训练2次/d,单次30 min,5 d/周。研究1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1)针刺:对针刺部位常规消毒,患者处健侧卧位,穴位选择百会、神庭、肩髃、足三里、三阴交等,用选用0.30 mm×40 mm华佗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垂直进针,深度为35 mm,得气后留针30 min,出针后控压针孔使其封闭,1次/d。(2)赵氏雷火灸:穴位选择气海、关元、肾俞、脾俞,选择双孔式灸具盒、雷火灸专用艾条,用大头针插入盒口,点燃药柱顶端,将火头对准各穴位,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30 min/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5]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使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对两组病患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指标;治疗前后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后,研究1组疗效优异22例,一般17例,差1例,总有效率97.50%;研究2组疗效优异19例,一般14例,差7例,总有效率82.50%。两组患者疗效相比差异显着(χ2=5.000,P<0.05)。

2.2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研究1组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3个月时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分,n=40]

2.3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后,研究1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研究2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2.4两组患者Hcy、BDNF水平对比 治疗后,研究1组在Hcy上显着比研究2组低(P<0.05),在BDNF上显着比研究2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Hcy、BDNF水平对比

3 讨 论

运动控制的目标为导向性行为,其指出训练过程需富有导向,关注功能性,通过重复、密切、多元的联系及运动形式,达到良好的功能改善效果[6]。最新研究发现[7],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应用于该类患者中可获得显着价值,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强化其生活自理能力,且预后效果显着。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1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研究2组(P<0.05);干预前,研究对象运动功能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1组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3个月时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治疗前,研究对象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1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研究2组(P<0.05);治疗前,研究对象的Hcy、BDNF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1组在Hcy上显着比研究2组低(P<0.05),在BDNF上显着比研究2组高(P<0.05)。分析原因:偏瘫属于中风病的“筋病”范畴,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语言不通、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发病机制为劳累过度、血液瘀滞、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属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因此治疗需以温经止痛、活血通络为主原则[8]。《明医杂着》提出中风主要为“偏枯”,而偏枯是指血瘀、血虚,再结合“久病多虚”、“久卧伤气”等原理,说明中风病“不通则通”,进而诱发诸多临床症状[9]。在“扶正补土”针灸法中,针灸与患者局部神经直接接触,通过刺激神经调节机体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本文选取穴位主要为百会、神庭、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包括头部、四肢及肩部等各重要部分,通过刺激不同部位穴位起到疏通全身经络的作用。同时在针刺作用下,患者血液流动速度加快,在提升其经络流通的同时可促进主动肢体活动[10]。另一方面,刺激曲池可调气血、通经络、利关节,刺激肩髃有疏经通络、通利关节作用,刺激足三里穴可疏通经络、健脾益胃,刺激三阴交能补益脏腑、滋养阴经,刺激合谷能治疗大肠经循经部位麻木、偏瘫、疼痛,刺激委中穴能活利关节、通阳柔筋,诸穴合用共达补益脏腑、活血通络之效。

综上,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后,可显着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cy、BDNF水平,肢体功能恢复明显,疗效确切,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