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社 李杰

(铜川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陕西 铜川 727100)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通过检测患者围术期生命指标,将指标波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一种治疗方式[1],因此对于术中监控精确度是临床医护人员评估并实施有效治疗方案的重要关键。研究[2]显示,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监测对于患者容量管理精准度高,监测效果理想,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对患者生理指标、血流动力学状态及预后也有一定改善。本文主要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急救中应用PiCCO监测下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液体复苏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48)。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37.26±5.28)岁,致伤病因:高处坠落17例,重物砸伤18例,交通事故12例,到院时间(7.28±1.63)h。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37.42±5.17)岁,致伤病因:高处坠落15例,重物砸伤22例,交通事故11例,到院时间(7.31±1.59)h。纳入患者均符合严重多发伤诊断标准[3];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临床各项诊治指标数据详实。已排除事发至入院时间>24 h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中途死亡或转院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TTE、CVP、PiCCO治疗禁忌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TTE与CVP监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建立CVP 24 h监测通路,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等,并根据容量情况进行补液。观察组患者则给予PiCCO处理,患者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后置管固定,连接PiCCO仪,注射15 mL 0.9%生理盐水(<8°C),并记录参数,连续记录3次,取平均值,包括血管外肺水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排血指数等,并持续监测。两组均根据液体管理方案自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即治疗前(T0)、治疗6 h(T1)、治疗12 h(T2)、治疗1 d(T3)的生命指征,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乳酸(LAC)、氧合指数(PaO2/FiO2)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I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情况,包括72 h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等。

2 结 果

2.1不同时间点生命指征 两组T0、T1时间HR、CVP、MAP、LAC及APACHE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T1、T2、T3时的PaO2/FiO2高于对照组(t=2.746、8.220、8.243,P均<0.05),T2、T3时的HR、CVP、MAP、LAC及APACHEI评分低于对照组(tHR=11.727、12.198;tCVP=15.932、13.781;tMAP=13.509、14.893;tLAC=11.307、5.890;tAPACHEI=4.910、5.744,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命指标的比较

2.2治疗及预后情况 观察组72 h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t=2.324、7.318、15.894、4.437,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及预后情况的比较

3 讨 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通常受损脏器多,休克率、病死率高,入院后不易第一时间做出诊断,且病情进展变化快,难以实施针对性治疗[4]。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在动态监测指标下定量指导体液复苏,可有效维持心脏负荷及血循环量,也可在微循环灌注与供氧保持的同时降低患者水肿、心力衰竭发生,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与病死率[5]。TTE和CVP是临床常规监测方式,但有研究[6]表明,PiCCO检测系统监测敏感度更高,对患者治疗效果更佳。本研究中,为尽早达到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要求,将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680 mL/m2、胸腔总血容量低于850 mL/m2、每搏变异指数不低于10%视为开始液体治疗指征,确保患者组织灌注,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6 、12 h及1 d时的PaO2/FiO2高于对照组,治疗12 h及1 d时的HR、CVP、MAP、LAC、A-PACHEI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72 h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急救中应用PiCCO监测下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可行性高,可通过精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起到高效治疗效果,缩短ICU停留时间。研究[7-8]也证实在重症肺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PiCCO监测指导液体管理能有效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