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消费仍然是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消费结构升级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疫情对苏州居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居民在新品消费、信息消费、中高端消费、服务消费、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潜力有待全面激发。苏州亟须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探索出适合苏州消费市场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消费市场;国内外;经验

随着苏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农产品、工业品转向对服务类消费品的升级。而在苏州消费市场上占据一半江山的为居住和食品烟酒消费,推动消费升级的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供给能力有限、发展动力不足,抑制了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消费市场升级扩容路程中出现了很多“瓶颈”。本文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经济发达城市扩大消费市场的策略,总结其成功的共性,结合苏州现状,酝酿我市加快扩大消费市场的思路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国外消费市场升级扩容的经验

1.服务业消费比重提升是消费升级的最终趋势

服务业态的创新发展,是促进消费市场升级的重要源动力。20世纪50年代,美国服务业消费成为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之首,服务消费占比一半以上。而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服务业消费占比进一步增加到近65%。长期以来,美国都是以发达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在全球举世瞩目,但美国也集聚全球消费资源供本国居民消费,提高国民生活品质,并形成了以服务业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结构,从而进一步推动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服务业消费占比也达到了50%。近年来,随着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日益严重,医疗服务业的需求出现了快速增长,同时对年轻人需求的健身、餐饮、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冲击较大。预计到2022年,日本区块链服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235.9亿日元。

从发达国家服务业消费发展历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一定高度后,国家的服务业消费比重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消费占比的提高也代表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同时产业经济发展结构也会随之进一步优化。

2.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

社会保障体系与消费、内需以及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人敢消费、愿消费的一大原因就是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自30年代就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80多年以来,美国已形成庞大又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各类医疗、退休、伤残保险,失业救济、鼓励再就业、提高老年人退休金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福利政策和保障制度。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有效预防了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水平下降,增加消费底气。

英国政府在1949年宣称其为“福利国家”,英国公民一直以来都享有免费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疗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公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生存舒适度。在养老制度上,年满56岁的男性和年满60岁的女性老年人,可以领取同一标准的基本养老金,享受同等的养老待遇。英国儿童从5岁就可以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全免学费,还能享用免费的午餐。英国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方位化,福利待遇十分优越,使得人们的生活处于安逸无忧的状态,而收入也可以投入更多的边际消费,促进了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品质的提升。

3.合理的税收调节政策是消费升级的有力拉动

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美国经济政策调整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美国在每轮税收调节政策后,经济均有强劲回升。这正是由于税收减少大大促进了消费的提升,消费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以里根政府为典型案例,美国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推出了大规模的税收政策调整方案,虽然其核心内容在于降低企业所得税,但是企业所得税的下降使得企业的支出成本得以下降,从而使得相关产品的销售价格得以下降,使得居民更愿意消费。同时由于企业销售产品数量的提升,企业的用工需求也持续增加,社会失业率也得以降低,这意味着失业人员能够获得工作,提高收入,从而也提高了消费能力。一系列的税收优化政策,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就业率,拉动了消费动力。由此,美国居民消费在1980—1983年三年间提升了6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在美国经济结构中占比最大,因此消费的提升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反之,我们可以从日本看到由于税收政策贯彻不彻底而导致消费大幅度下滑的反面例子。日本政府在推出减税政策后,未等到消费市场对于税收政策的明显反应,而不了了之。从减税政策实施开始到反映到消费市场需要一段时间,且中间还需要根据消费市场的反应,进行微调优化。而在1997年和2014年的两次加消费税,使得居民消费成本直线上涨,打击了消费积极性,对消费的伤害作用更大。对于消费市场的伤害直接且快速凸显,短期内,日本消费增速下降接近-5%。居民不得不为了降低支出而减少消费,而对于非必需品及耐用品更是推迟消费或直接不消费。

4.培育新兴的消费方式是消费升级的不竭源泉

消费信贷是新兴的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居民消费支出的压力,能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美国消费信贷体系发达,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就在居民住房和教育等方面开始大力扶持消费信贷业务。之后,美国政府逐渐在各个消费领域推广信贷业务,品种极为丰富,涉及汽车、家电、旅游等领域贷款,涉及学生、退伍军人、退休人员等不同人群的贷款。

20世纪90年代,日本消费金融行业开放了专门为工薪阶层提供的消费贷款,而贷款的手续也简便到可网上自助办理。这一业务大大减小了日本中产阶级消费资金的压力。同时,信用卡申请业务也更为简单和便捷,日本金融行业推出了免抵押的信贷产品,让更多消费者愿意借贷更多的资金来消费。

20世纪80年代末,绿色消费在全球兴起,更多的国家开始关注环境和生态,鼓励绿色消费。而走在绿色消费前列的是欧美发达国家,早在1978 年,德国就开始启用“蓝色天使标志”,这一标志能给予消费者辨识优质产品的指导,帮助消费者购买到高质量、长寿命、低耗能的绿色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节省了支出,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生产者在产品性能和环境绩效等方面的提高。这也为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国内消费市场升级扩容的经验

1.结合城市特征是消费市场升级扩容的发展基础

纵观国内各城市和地区,在消费增速上,中西部城市消费增速明显高于东部,特别是成都、武汉、长沙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达到了10%,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平衡,后劲日益强劲。成都结合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进一步巩固拓展成都生活中心和消费中心地位,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城市。大力实施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场景塑造、消费品牌建设、消费热点培育、消费平台打造、消费生态优化六大工程,提升成都对消费的集聚力、引领力和创新力,建设成为特色彰显、世界知名的国际消费城市。

而东部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由于前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总额已经达到一定数量,增长趋势趋于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7.6%—7.9%。东部城市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模式得以创新,消费者由于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追求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两点都促进了东部一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升级发展。上海和广州都将生活服务消费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取消相关机构设立许可,优化相关管理办法,放宽服务市场准入,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行业消费。

2.培育供给创新是消费市场升级扩容的有效途径

成都在对传统商业模式转型升级过程中,引导零售企业实施智慧化转型,开展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移动支付等融合发展模式。增加体验式商业业态,引入买手制运营模式,发展社区10分钟商业配套,支持新零售企业进入社区,促进传统社区商业改造,提升社区商业消费品质。结合成都当地文化特色,举办多样化的中大型推广活动。通过营销方式的创新,叠加各个商贸企业资源,增强客流吸引力。

广州重点发展信息消费,推出线上线下生活信息服务。推进文化娱乐数字化发展和网络游戏的创新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创新企业,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扩大超高清视频(4K)产品与服务消费,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超高清视频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开展家庭数字电视推广活动,发展线上商务、休闲娱乐等新型增值服务。

3.提升消费需求是消费市场升级扩容的坚实动力

上海通过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消费需求的升级。全力支持全球新品的首发,打造进口商品时尚购物地;优化免税服务体系,扩大退税商店数量;加快汽车消费市场迭代更新,建设智慧出行服务体系;推动技术创新,拓展信息消费领域;发展新零售模式,引领智慧生活服务创新;加大对老字号品牌的改革创新,打造老字号现代化销售渠道;更新消费理念,倡导绿色可循环式消费;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南京通过加快推动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消费品质量。加快推进商品及服务消费品牌化、规范化、便利化、特色化发展,以满足广大居民对消费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和改善民生的生活服务业,重点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创旅游中心、健康医疗中心,整体提升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在全国的地位和辐射能力,建设服务业规模和结构在同等城市中居前列、部分领域全国领先、有国际知名特色产业的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

4.完善制度体系是消费市场升级扩容的重要保障

天津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引导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扩大天津品牌企业国际影响力。建立实物产品和服务商品的消费售后评价体系,对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进行即时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报告等。健全消费者维权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利用互联网,建立政府和市民更为便捷的消息通道,加快消费纠纷处理的效率。

广州市大力推进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制定了体育、旅游、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地方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修订,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消费领域“红黑名单”制度,统筹规划全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三、国内外消费市场升级扩容对苏州的借鉴与启示

1.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提高消费需求

近年来,苏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但是受到汽车消费市场增速回落、传统商贸行业销售下滑、房价上升、居民消费压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苏州市消费增速有所放缓。因此,苏州市应重点考虑,以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现有消费的存量,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重点发展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体育等消费服务行业,提高汽车消费供需匹配水平,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引导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促进消费市场扩容强大。

2.推动服务消费发展,加快结构升级

随着苏州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型消费行业成为促进苏州消费市场升级转型的主要推力。城乡居民对家政、文化、旅游、养老、教育等服务消费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市场供给不足的现象也慢慢凸显出来。服务消费行业的火爆,其背后是市场旺盛的消费需求。苏州市应加大开放力度,放宽服务行业准入制,支持社会资本投向资源稀缺领域及特需服务领域,增加服务消费领域的供给。此外,在增加供给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品质的提升,随着消费者自我权益意识的提升和对消费体验感要求的提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服务成为消费市场的长远目标。

3.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优化消费环境

在消费市场升级变革过程中,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瞬息万变,相关条例体系还存在滞后性,服务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新旧体制矛盾突出。此外,例如扩大农村消费的相关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抑制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养老服务相关税费、补贴、资金使用等相关监管政策尚未制定和落实。因此,政府需要在消费市场升级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较为完善和稳定的政策体系,从财税、价格、信用体系、权益保护等宏观及微观消费政策上,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清理限制消费的行政性措施,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和消费者维权体系建设,坚持市场主导,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4.加强消费领域监测,做好消费引导

加强对消费领域的监测,特别是完善对新型消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统计监测,推动消费领域大数据的应用,鼓励社会团体、电商企业建立大数据库,建立大数据分析机制。合理引导市场供给,增强消费热点对消费市场升级扩容的带动作用。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定期召开消费领域相关信息发布会。支持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客观真实地向消费者推介新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各类通信媒介,开展线上线下相关消费权益、消费知识、绿色消费等宣传,普及消费知识,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的、理性的、绿色的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学民.服务消费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13):41-44.

[2]张光明.基于国际比较视域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7.

[3]刘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天津消费品市场供需影响分析[J].天津经济,2020(3):11-19.

[4]刘鑫.基于SMD的苏州扩大文化消费路径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7.

[5]Cova Bérnard,Cova Veronique.On the road to presumption marketing discour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ompetencies[J].Consumption Markets&Culture,2012,15(2):149-168.

作者简介:姚卓顺(1983— ),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服务业、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