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李伶娟

低场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准确性分析

张珊珊,李伶娟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140例,均行低场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扫描,将扫描结果根据血肿分布位置和受伤位置分成枕部、顶部、额部、颞部、小脑幕、大脑镰旁,并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阳性血肿122处,低场强磁共振扫描显示阳性血肿181处。在血肿部位方面,低场强磁共振扫描显示枕部29处、顶部46处、额部38处、颞部16处、大脑镰旁23处、小脑幕29处,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枕部24处、顶部33处、额部23处、颞部11处、大脑镰旁19处、小脑幕12处。结论相比多层螺旋CT,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上更准确,清晰度更高,更利于患者早期血肿的诊断。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肿;脑;硬膜下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脑外伤性疾病,是指受伤后3d内形成的血肿,发病原因主要为桥静脉破裂出血,发病率为50%~60%[1]。急性硬膜下血肿易引起脉压增宽、昏迷和强直性偏瘫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手术仍是临床上目前为止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方式。在手术前行低场强磁共振和CT扫描可以有效的明确血肿位置,方便手术的准确快速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快速方便、费用低等优点,但其检出率和准确性较低,在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3]。低场强磁共振是更为先进的一种扫描方式,可以有效的诊断出血肿大小及位置,具有极高的精确度和准确性[4]。本研究对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行低场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式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40例,纳入标准为:(1)患者头部具有确诊外伤史;(2)患者确诊为需行开颅手术。男90例,女50例;平均年龄(47.3±1.6)岁;受伤着力部位分别为侧部40例,额部39例,枕部61例;损伤原因分别为重物击伤8例,坠落受伤53例,交通事故受伤79例;并发症情况为32例下肢肌力Ⅲ级,44例锥体束征,41例颈强直,56例烦躁、意识障碍,20例具有昏迷史。所有患者均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低场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扫描。其中多层螺旋CT扫描仪器为GE-9800型全身扫描机,电流120 mA,电压120 kW,厚层7 mm,听眦线(OM)设为扫描基线,进行连续性全颅扫描。低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器为GE Signa0.35T永磁开放型MR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头部线圈,扫描序列为矢状位SE T1WI(TR/TE:400 ms/15 ms),轴状位SE T1WI(TR/TE:400 ms/15 ms),FSE T2WI(TR/TE:4 000 ms/120ms),FLAIR(TI/TR/TE:1900ms/6000ms/120ms),可根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增加冠状位或矢状位T2FLAIR序列扫描。矩阵248×256,激励4次,共扫描16层,层厚6mm,间隔0.5 mm。将扫描结果根据血肿分布位置和受伤位置分成枕部、顶部、额部、颞部、小脑幕、大脑镰旁急性硬膜下血肿。若出现跨区域血肿,则按血肿块最大部位进行统计。两种扫描方式均由两名以上专业医师操作确认,血肿块密度、厚度、部位及影像学清晰度资料由两名副主任以上影像学专业医师处理。

2 结果

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阳性血肿122处,低场强磁共振扫描显示阳性血肿181处。在血肿部位方面,低场强磁共振扫描显示枕部29处、顶部46处、额部38处、颞部16处、大脑镰旁23处、小脑幕29处;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枕部24处、顶部33处、额部23处、颞部11处、大脑镰旁19处、小脑幕12处。见表1。

3 讨论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聚集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后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减弱、头痛头晕及呼吸异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瞳孔放大、昏迷等情况,易引发如偏瘫、脑震荡等严重并发症[5]。根据是否合并脑损伤情况,又可将急性硬膜下血肿分为单纯性血肿和复合型血肿[6]。目前,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或传统治疗。血肿的准确检出可以明确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避免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

表1 低场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检出情况处(%)

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经济、高效及方便等优点,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急性硬膜下血肿在多层螺旋CT的扫描表现为半月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影,脑脊液深入的部分可表现为低密度影[7]。但多层螺旋CT扫描复合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时,X线对人体各种组织间的衰减系数不同,组织间界限具有灰度联系。且血肿形成机制复杂,早期血肿形成部位较深或尚未形成,患者伴有意识障碍,血肿跨区域形成并伴有脑组织位置结构改变、骨挫伤等,CT扫描难以准确检出,其中尤以颅脑颞部、额底部最易漏诊和误诊,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8]。多层螺旋CT用于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缺陷可归纳为:(1)软组织成像能力差,相关生化信息无法准确提供,无法制定准确详细的治疗方案;(2)无法诊断深层部位血肿合并病变情况;(3)是否发生脑组织性病变无法从CT影像中准确判断[9]。

低场强磁共振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其成像原理为对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强度不同的信号进行具体表现,对脑脊液涌入血肿区的现象可以有效的防止[10]。其准确率高,可以避免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引起的误诊和漏诊,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及时发现,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措施具有极大的价值,且其相对高场强磁共振,费用更低,性价比较高。因此,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断中,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需再进行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以有效了解患者血肿个数、位置及厚度等具体情况,提高检出率,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各类并发症的产生。

本研究中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阳性血肿122处,低场强磁共振扫描显示阳性血肿181处,低场强磁共振扫描检出率更高。相比多层螺旋CT,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上更准确,清晰度更高,使用范围更广,临床应用价值高于多层螺旋CT,更利于患者早期血肿的诊断。

[1]田仁富,陈治标.颅脑肿瘤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1):39-41.

[2]陆林其,李季林,丁建.探讨磁共振波谱结合S100B蛋白对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应用价值[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5):415-419.

[3]王顺超,何杰.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行消散31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9):2136-2137.

[4]刘湘.预见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部对冲伤伴颞骨骨折所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J].河北医药,2016,38(8):1158-1160.[5]王震,佘晓春,李金林,等.急性硬膜下血肿67例手术治疗的体会[J].江苏医药,2015,41(24):3050-3051.

[6]王小强,张新定,韩彦明,等.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40例[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2):133-134.

[7]蒋晓明,佘晓春,王震,等.穿颅预减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47例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3):590-591.

[8]张伟中.颅脑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3):390-391.

[9]单宝昌,成立峰,荆曰松,等.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穿刺清除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10):901-904.

[10]黄俊.低场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出血124例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5,36(5):453-454.

(本文编辑:陈志翔)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9.057

R816.1

A

1671-0800(2016)09-1235-02

318000浙江省台州,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

张珊珊,Email:89322098@ qq.com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