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琴,陶娟,章大伟,余水芳,张亮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故多主张手术治疗[1]。髋内翻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3~15%[2]。本研究拟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56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2)排除病理性骨折;(3)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4)均行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05例,女151例;年龄25~92岁,平均(78.2±10.5)岁;骨折根据 Evans分型为 I型21例,Ⅱ型113例,Ⅲ型122例;内固定方式为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 6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123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骨密度检查。256例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髋内翻,分为髋内翻组(观察组)和无髋内翻组(对照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2周内进行内固定术,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加强股四头肌功能,术后6周后可逐渐部分负重,直到完全负重行走。患者术后1周内行X线拍片检查,出院后每月随访直至骨折愈合。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骨折分型、内固定方式、小转子是否复位及术后负重时间,对观察组及对照组上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数据由2位医师共同收集,以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组情况 256例患者术后34例发生髋内翻(观察组),发生率为13.28%(34/256),髋内翻角度为 95°~ 105°,平均(98.5±10.5)°,发生时间为术后 1~ 3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生髋内翻222例(对照组),占 86.72%(222/256)。

2.2 发生髋内翻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年龄、BMI、骨密度、骨折分型、小转子是否复位及术后负重时间均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1。

2.3 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骨密度、骨折分型及负重时间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表1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单因素分析

表2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髋内翻[3]。本研究2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4例(13.28%)术后发生了髋内翻,与文献[4]报道较为一致。髋内翻可造成力臂增加,容易增加螺钉切出骨质的风险,甚至出现内固定断裂[5]。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BMI、骨密度、骨折分型、小转子是否复位及术后负重时间均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均P<0.05)。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材料众多,但该部位的最佳选择仍未确定[6]。殷小军等[3]研究结果显示,DHS内固定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8.75%,LPFP内固定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3.89%,PFNA内固定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4.81%,虽然数据之间有大小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髋内翻的发生影响不大。

临床研究证实,骨质疏松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重要因素[7]。本研究分析显示骨密度是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单因素危险因素,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密度是术后发生髋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低的患者骨抗张强度低,骨小梁稀疏,因此内固定术后易出现松动,引起内固定切割等,进而造成髋内翻。而高龄患者临床多合并骨质疏松,因此术后同样易出现髋内翻。

髋关节远离中心线,躯体传导到股骨头的力量是上半身重量的3倍[8],提示肥胖患者易发生髋内翻。小转子复位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临床一直存在争议[9]。部分学者认为小转子可改善上段股骨负荷压力,降低内固定失效率;而另有学者认为小转子并不是保证机械稳定性的唯一部位,且为了复位过多剥离会影响骨折部位血供,反而影响预后[10]。本研究结果提示小转子复位是术后髋内翻单因素危险因素,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骨折Evans分型也对预后有显着影响,骨折稳定性越差,术后内固定发生应力集中的概率越大,易造成内固定松动,引发髋内翻[11]。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类型是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增加肌力及平衡力恢复,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但是术后过早负重锻炼存在内固定失效及髋内翻风险。

综上所述,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易发生髋内翻,其中年龄、BMI、骨折分型及负重时间是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需要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Ma CH,Tu YK,Yu SW,et al.Reverse LISS plates for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J].Injury,2010,41(8):827-833.

[2]林景波,何平,李诗,等.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髋内翻28例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1):58-59.

[3]殷小军,周正明,顾家烨,等.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9):809-811.

[4]王先明,崔凯,曹玉强,等.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117-1119.

[5]尚松,蒋赞利.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3):324-326.

[6]韩雷,胡云根,方伟利,等.倒置微创内固定系统与Gamma钉治疗伴外侧壁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7,33(1):57-62.

[7]段强民,李光磊,常西海,等.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内翻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山东医药,2015,55(21):81-83.

[8]勾成果.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后髋内翻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8):5658-5662.

[9]钟永伟.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髋内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7):30-32.

[10]王义国,陈明,胡继坤,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国骨伤,2013,26(8):651-652.

[11]郭小微,李开南.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8):72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