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益暄,瞿佳,胡亮

作为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之一,近视已成为一项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显示,早在2010 年,全球近视患病率已近30%;而到2050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49.8%[1]。而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在内的东亚地区人群的近视患病率更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出现近视低龄化、高度化等趋势。近视不仅会直接造成患者视力及视觉质量下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进而导致视力障碍乃至失明[2]。此外,不断增加的近视患病率将导致军事公安、航空航天及救灾抢险等领域面临巨大人才缺口,亦将威胁到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因此,近视防控迫在眉睫,亟需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临床已有一些光学器械及化学药物用于近视防控,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4]。同时,不少研究发现,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优化行为习惯等亦有助于延缓近视的发生及进展[5]。近视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卫生和教育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此外,近视相关机制研究的进展亦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主要对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现况及相关进展等内容做一简要综述。

1 光学及药物矫治

1.1 光学矫正 光学器械矫正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近视矫正方法,而框架眼镜则是最常用的光学矫正器械之一。与其他矫正方法相比,佩戴框架眼镜相对简便,且非接触、无创,在生活中受到近视患者的广泛欢迎。不过,普通光学眼镜并无显着的近视防控作用。在近视防控方面,周边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等具有特殊光学设计的眼镜获得了广泛关注。

周边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基于周边视网膜的离焦理论设计。不少实验及研究发现,视网膜周边部在眼球生长发育调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获得的近视性离焦信号或可一定程度上对抗眼轴延长,进而达到减缓近视进展的作用[6-7]。人眼眼球并非理想球体,眼底亦并非呈理想球面,而为扁椭圆形,故普通光学设计的眼镜易在周边部视网膜产生远视离焦[8]。有观点认为,上述远视离焦或可诱导周边视网膜产生适应性改变,进而拉长眼轴,造成近视程度加深。基于上述理论,周边离焦设计的眼镜在视网膜周边区域采用特殊的近视离焦光学设计,可使入射眼球视网膜周边部位的光线准确地落在视网膜表面,从而减少远视离焦带来的危害。Lam 等[4]基于183 名8 ~13 岁中国近视儿童的2 年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佩戴近视离焦眼镜可使眼轴增长减缓62%,近视进展减慢52%,可显着延缓儿童的眼轴延长及近视进展。目前,周边离焦设计的眼镜在临床上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一定的近视防控效果。

角膜接触镜同样是临床常见的光学矫正器械。特殊设计的角膜接触镜,如角膜塑形镜(“OK 镜”),亦在临床近视防控中被较广泛应用,成为当下近视防控的热门产品之一。Pauné 等[9]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角膜塑形镜对于近视的控制效果为40%~60%,具有较显着的临床意义。在其原理方面,有观点认为,角膜塑形镜可在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性离焦,且可改变人眼的高阶像差,从而达到抑制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渐进多焦设计软镜亦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近视防控作用。同时,有研究发现渐进多焦设计的接触镜可显着降低眼轴延长速率,具有和角膜塑形镜相似的近视防控作用[9-10]。不过,角膜接触镜直接接触眼表,且对相关护理的要求较高,或限制其在近视患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此外,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为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Jiang 等[11]基于我国南方地区儿童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在8 ~13 岁近视儿童群体中,使用低强度红光[波长(650±10)nm,照度约1600 lux)]重复照射眼底(5 d/周,2 次/d,连续3 min/次)有助于延缓儿童近视的进展,且儿童使用接受度较好,亦未出现眼部功能性或结构性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然而,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在临床近视防控方面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原理或仍需进一步阐述,其长期应用(1 年以上等更久时间)的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证。因此,选用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防控近视时应更加严格、谨慎地把握其适应证。

1.2 药物治疗 近些年,阿托品滴眼液已成为临床上延缓近视发生及进展的主要药物之一,其防控近视的效果也已得到较广泛的认可[12]。在国内,0.01%等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被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近视进展防控。然而,阿托品滴眼液可引起如畏光、视物模糊等眼部局部不良反应,以及口干、颜面潮红等全身性反应,其应用于近视防控的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关注。而在阿托品的最佳应用浓度方面,不同研究亦存在不同观点。Gong 等[13]对包含3 137 名儿童在内的19 项研究进行Meta 分析,发现较高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而疗效却无显着提高,故推荐应用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延缓近视进展。而近期Yam 等[14]基于4 ~9 岁香港非近视儿童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应用0.05%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干预儿童的近视进展,而0.01%浓度的效果不显着,或难以提供足够的治疗作用。此外,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所用阿托品滴眼液多属于院内制剂,且缺乏相关统一制备标准及规范指导,其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或存在不确定因素[15]。因此,目前阿托品应用的最佳浓度、使用时长、用药及停药指征,以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等内容或仍待进一步明确;在临床上应用阿托品滴眼液时应保持审慎态度,对药物的疗效及相关副作用均应给予足够关注。

作为一种咖啡因代谢产物,7-甲基黄嘌呤(7-MX)或可减缓儿童近视进展,有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近视防控药物。Trier 等[16]回顾了711 名丹麦儿童平均3.5 年(11 个月至9 年)的随访数据,建立近视预测模型,发现7-MX 可有效降低近视儿童的眼轴延长速率,减慢近视进展,且作用效果与其应用浓度存在正向关联。目前,7-MX 已在丹麦等地被批准用于临床近视防控。不过,7-MX 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相关效果及安全性仍缺少大型临床试验的进一步支持。当前,国内亦尚未批准相关药物制剂用于临床近视防控工作。

此外,哌仑西平、噻吗洛尔等药物亦有被报道或具有近视防控的作用。但因相关研究较少,部分药物作用效果较微弱,且不少药物存在较明显的副作用,故目前仍较少应用于临床近视防控。

2 环境与行为调整

环境与行为因素同样是近视防控的重要一环。不少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加可有效控制近视的发生及发展。Sherwin 等[17]进行的Meta 分析发现,在一周中每增加1 小时户外活动时间,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可降低约2%。He 等[5]基于我国广州952名小学生的3 年随访情况发现,在学校增加40 min的户外活动时间可降低未来3 年的近视发病率。此外,户外活动在减缓近视进展的同时,亦可有效增强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改善心理状态,且具有良好的接受度,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近视防控方法。不过,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繁重,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尚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及家庭等多方面一道努力,以保障儿童青少年可获得足够的户外时间。

此外,改善学习工作环境与条件以及个人的工作生活习惯,如适当增加学习工作环境亮度,优化印刷字体大小、对比度及印刷用纸颜色,保持正确坐姿等,亦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

3 全社会共同参与

近视防控问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卫生及教育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家庭、学校的共同参与及努力。

2018 年8 月30 日,教育部牵头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近视综合防控目标,计划近视率每年降低0.5%~1%,且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等数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制度,每年开展相关评议考核。

医疗专家的参与亦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力量。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发布专家共识、出版专业教材、举行科普宣讲及组织近视筛查等措施,相关专业医疗指导意见与经验得到有效推广,进一步规范、促进近视防控相关工作。

学校与家庭同样是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Xu 等[18]基于温州地区100 余万名中小学生12 个月的随访数据,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教育负担的加重对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增加体育课等户外课程时间。同时,学校还可加强校医或保健教师的培训工作,于校园定期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近视相关问题,从而推动防控工作的实施。在家庭方面,家长则可根据相关科普资料的指导,调整完善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纠正其错误的生活习惯,落实近视防控中的家庭参与环节。

4 相关机制研究

目前已有的光学、药物等近视干预方法尚不能完全阻止近视的发生与进展,故关于近视发生、进展相关机制的研究仍是当前眼科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亦为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方向与希望。

在近视的发病机制方面,近年来Wu等[19]研究发现,眼球巩膜细胞外基质缺氧可致胶原合成减少、降解增加,使巩膜发生重塑,从而产生近视化改变;改善眼局部缺氧情况或有助于控制近视的进展。Zhou等[20]研究则发现,增加实验豚鼠的脉络膜血流灌注有助于减轻其巩膜缺氧,进而抑制近视的发生及发展。而Pan 等[21]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服用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加脉络膜血流灌注,抑制眼轴增长及近视进展。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深海鱼类等食物中含量丰富,获取相对简便,在近视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可具有良好的接受度和依从性,或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且易得的近视防控方法。

5 总结

总之,面对近视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应合理应用光学器械及药物矫治方法,调整优化环境与行为习惯,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不断推进相关机制研究,从而做好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