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登富,张 波,张运伟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629000)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在我国35~45岁的青年人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为18/10万~142/10万,女性为23/10万~95/10万[2]。脑卒中的年轻化导致了青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下降和社会劳动力丧失。现将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及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35~45岁脑卒中患者 152例(青年组)与大于45岁脑卒中患者1 585例(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所有病例完成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病史、血脂等指标。

1.2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比较采用 t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相关因素见表1~4。

表1 两组病因比较[n(%)]

表2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

表3 两组临床转归比较(n)

表4 两组预后比较(±s)

表4 两组预后比较(±s)

*: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BI治疗前 治疗后NIHSS治疗前 治疗后青年组 50.7±6.9*89.7±9.0* 13.4±3.7 4.8±1.9*对照组 41.3±9.5 68.5±10.5 15.3±3.5 9.6±2.0

3 讨 论

脑卒中患病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本研究显示,青年脑卒中患者男女性别比值为1.67∶1,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和嗜好(如吸烟,饮酒等)以及女性雌激素保护作用相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在青年脑卒中比例较大(66.4%),文献报道在不同人群和种族中仍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4]。

本研究显示,青年组和对照组病因上差异明显。有研究显示,青年脑卒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早发性动脉硬化(20%~30%)、高血压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吸烟、饮酒)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4-5]。有研究在尸检中也证实,在15~19岁意外死亡中,主动脉已经出现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改变[6]。随着年龄增长,其他高危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上升,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脑动静脉畸形(AVM)是青年人脑叶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为海绵状血管瘤和颅内先天性动脉瘤[7]。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国内外研究的报道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4,13]。高血压是青年脑卒中显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8],血压的增高可增加脑出血或脑梗死的风险。同时高血压也是促进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9-12]。吸烟和饮酒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3-4,10]。有研究发现,女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与吸烟量有明显的关系[11]。香烟中的尼古丁长期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脂类代谢改变最终导致动脉硬化。长期饮酒,乙醇刺激皮质醇、肾素、醛固酮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并改变血液成分使血液黏滞度增加。因此,对青年不良嗜好干预,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30岁以下青年女性脑卒中多于男性患者,其主要原因为口服避孕药物[12-13]。口服避孕药物对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有影响。本研究中发现,23%的青年脑卒中未发现危险因素,推测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有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体内物质代谢和凝血纤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3],如血栓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青年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时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指数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青年组的预后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推测可能与年轻人基础疾病较少,全身器官功能相对完好,而且脑血管代偿能力较强,颅内血管的调节能力强侧支循环容易建立,以及并发症较少等相关。

[1] Marini C,Totaro R,De Santis F,et al.Stroke in young adults in the community-based L'Aquila registry:incidence and prognosis[J].Stroke,2001,32(1):52-56.

[2] 王文华,赵东,吴贵贤,等.北京市 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69-272.

[3] Ll Bi Q,Wang L,Li X,et al.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Chinese young adults[J].Neurol Res,2010,32(4):366-370.

[4] Chong JY,Sacco RL.Epidemiology of stroke in young adults:race/ethnic differences[J].J Thromb Thromboly sis,2005,20(2):77-83.

[5] 董小瑾,刘青蕊,姜晔.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0):762-765.

[6] Strong JP,Malcom GT,McMahan CA,et al.Prevalence and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from the Patho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 study[J].JAM A,1999,281(8):727-735.

[7] Zhao J,Wang S,Li J,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J].Surg Neurol,2005,63(2):156-161.

[8]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9] 杨巧云,耿德勤,唐显毕,等.青年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5):380-382.

[10]Lee TH,Hsu WC,Chen CJ,et al.Etiologic study of young ischemic stroke in Taiwan[J].Stroke,2002,33(8):1950-1955.

[11]Bhat VM,Cole JW,Sorkin JD,et al.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garette smoking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women[J].Stroke,2008,39(9):2439-2443.

[12]Arquizan C,Touze E Moulin T,et al.Blood Pressure,smoking and oral contraceptive control after cryptogen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in the PFO-ASA Study[J].Cerebrovasc Dis,2005,20(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