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鹏,谭美珍,都 萍,刘倩筠,郭乐琴,陈蓁蓁

(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 510180)

人类正常妊娠期从母亲末次月经的第一天开始计算,为期280d[1],换言之,正常足月儿须是胎龄大于或等于37周并小于42周,出生体质量大于或等于2500g并小于或等于4000 g,无疾病或畸形的活产婴儿[2],如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则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3]。近年来,中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胎龄愈小,出生体质量愈轻,病死率愈高。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大部分在2500g以下,少数早产儿也可超过2500g,头围在33cm以下,其各系统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各项生命体征尚不能完全稳定,其适应能力也较健康足月儿为差,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发生死亡[4],因此,临床上有必要对早产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综合干预。本研究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于本院出生的早产儿200例,分析探讨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于本院出生的早产儿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胎龄(29+5~36+6)周,平均(243.0±9.6)d;出生体质量2120~2480g,平均(2425.00±38.62)g;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所有早产儿均排除先天畸形、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和严重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肺炎或呼吸衰竭等)。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治疗,早期包括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视具体情况给予吸氧、加强消毒隔离以及监测面色、呼吸、体温、脉搏、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和常规眼底筛查等,后期包括指导科学合理的喂养和育儿方式、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和补充微量元素、指导食物转换以及常见病的预防和预防接种等[5-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系统化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1)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讲解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婴幼儿运动和智力发育的规律,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方案。(2)从出生后就开始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卡、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听反应差的适当加强声音刺激,采用抚触、捏脊、婴儿体操等方式进行触觉刺激,必要时行前庭功能训练,利用语言、玩具等引导身体反转和头部控制。(3)纠正至胎龄达1岁时,进行新生儿早期神经行为测定,嘱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小儿对话、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引导,同时按照运动发育规律做俯卧、抬头、拉手坐起 、翻身、爬、站和走等主动运动的训练,对肢体活动障碍、有肌力改变的患儿加作物理治疗。(4)1~2岁以训练语言和生长协调动作为主,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画图画等,开发知觉和辨别、交流能力[7-8]。

1.2.2 观察指标 对所有早产儿进行随访,记录比较两组早产儿分别在6个月、1岁、18个月和2岁时的体格检测结果(包括身长、体质量、头围)、智力发育检测结果[包括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9]和 Gessell量表检测结果(包括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和适应性行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早产儿的身长、体质量均增加明显,且同一时期内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期,对照组头围虽有所增加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围增加明显,1岁起观察组早产儿的头围显着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早产儿发育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1岁、2岁时的MDI和PDI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1、2岁时的 MDI和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

组别 n 检测时间 身长(cm) 体质量(kg) 头围(cm)观察组1006个月63.86±2.017.71±1.4941.02±1.291岁 76.83±1.98▲ 9.62±1.0146.01±1.39▲18个月 82.69±3.01▲10.92±1.18▲ 47.20±0.99▲2岁 88.03±3.66▲12.18±1.37▲ 47.98±1.31▲对照组1006个月 64.01±1.891.63±1.3340.76±1.271岁 74.78±2.009.51±0.8945.51±1.4818个月 80.98±2.149.92±0.9146.02±1.832岁84.58±3.7311.44±1.6245.92±1.33

2.3 两组早产儿Gessell检测结果比较 由表3可见,观察组早产儿在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和适应性行为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情况比较()

▲: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 n 检测时间(岁)MDI PDI观察组 100 1 103.6±10.7▲ 101.9±9.8▲2 105.8±11.5▲ 104.3±10.9▲对照组 100 1 96.4±12.2 95.7±11.82 96.7±11.9 96.8±12.8

表3 两组早产儿2岁时Gessell检测结果比较(,分)

表3 两组早产儿2岁时Gessell检测结果比较(,分)

▲: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 n 大运动行为 精细动作行为 语言行为 个人-社交行为 适应性行为观察组 100 101.1±9.7▲ 92.0±7.1▲ 94.6±8.9▲ 99.3±7.8▲ 100.5±8.1▲对照组 100 88.9±10.6 84.2±9.9 86.1±13.1 89.8±10.9 90.1±10.7

3 讨 论

早产儿在出生时各系统器官尤其是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出生后早期仍处在中枢神经原快速增殖期,即时良好的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10]。有研究表明,从出生到3岁是人类视听、感知觉、运动和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11],所以,虽然早产儿受到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与足月儿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早产儿同样也比足月儿具备更大的生长和发育的潜力,尤其在1岁以前,持续追赶生长的情况尤其明显,因此,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一阶段进行早期干预和训练,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干预是通过对早产儿进行各种感官刺激、提供丰富的环境教育以提高早产儿的智力能力的各类训练。通过这种措施,有望使发育(主要指神经、精神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的小儿的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健康儿童的发育或增强生活自理能力。针对早产儿的早期综合干预临床包括多个项目:(1)运动训练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改善局部或整体功能进而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0~3岁有运动落后及肌张力异常的早产儿;(2)精细运动训练是针对上肢肌张力异常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及单纯手功能落后进行的操作性训练,主要适用于0~3岁有精细运动落后的早产儿;(3)智力训练是针对小儿智能发育延迟所作的综合性训练,包含注意力、认知、语言、手操作能力训练,主要适用于6个月至3岁的早产儿;(4)感觉训练是通过对儿童视、听、嗅、味、触及本体感觉的刺激,促进身体和谐有效运作,进而提高儿童交往及学习能力,主要适用于0~12岁的早产儿;(5)集体功能课是通过肢体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亲子关系等,进而促进早产儿各个功能区发育,主要适用于6个月至6岁的早产儿[12]。

早期持续干预完全有可能扭转小儿偏离正常神经、精神发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早产儿的潜能。在认知和学习能力方面,早期干预的最佳效果是在3岁以前。对极低体质量儿进行专业的干预治疗,6~12个月可以提高控制运动和协调运动能力,2岁时能提高认知能力,4岁时可以使认知水平完全正常,言语能力也增强。在婴儿室,直接对早产儿进行促进发育的刺激,并通过指导家长间接对早产儿进行训练。从小儿生后开始到婴幼儿期指导家长如何合理、有效地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对婴儿直接干预和指导家长进行干预相结合;将医院、社会、家庭三结合,对早产儿进行长期的干预精神发育迟滞的训练。

本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早产儿的身长、体质量均增加明显,且同一时期内给予早期干预治疗的观察组显着优于仅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在不同时期,两组早产儿头围也是给予早期干预治疗的观察组增加明显,且1岁起观察组早产儿的头围显着大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1、2岁时的 MDI和PDI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丹华.关注早产儿的营养与健康[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6):321-324.

[2]徐发林,别静洋.不同原因所致早产儿的临床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8):582-583.

[3]王红,冉域辰,陈昶旭,等.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44.

[4]Garbarski D,Witt WP.Child health,maternal marit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and maternal health[J].J Fam Issues,2013,34(4):484-509.

[5]Trickett PK,Noll JG,Putnam FW.The impact of sexual abuse on female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a multigenerational,longitudinal research study[J].Dev Psychopathol,2011,23(2):453-476.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5-20.

[7]Mahram M,Hosseinkhani Z,Nedjat S,et al.Epidemiologic evaluation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school-aged children of qazvin province,Iran[J].Iran J Pediatr,2013,23(2):159-164.

[8]李胜玲,张德春,杨晓明,等.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43-3745.

[9]Shrivastava SR,Shrivastava PS,Ramasamy J.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challenges in mental health[J].J Can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3,22(2):84-85.

[10]陈晓燕,杨霞,冉莉莉,等.分级干预对早产儿神经运动行为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810-812.

[11]严超英.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营养指南(推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4):1117-1120.

[12]马贤芝,张菁.早产儿发育综合监测及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2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