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摘要语法化的语用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语法本质,而且有利于改进外语教学,因此本文通过对语法化的透析,主要介绍其在外语学习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语法化语用动因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语法化是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随着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语法化研究也在英语教学中有了极大的发展,如介词搭配、词义引申、时、体系统等方面。

1 语法化的动因

“语法化”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的。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他将语法化定义为“词汇形式向词缀等的演化”。他的研究揭开了现代语法化研究的序幕。当前语法化研究正在迅速地吸收其它学科的重要元素,语法化被认为是对具体的语言形式、语义内容和语用现象的抽象过程。

对于语法化的动因,许多语言学派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即外在的形式常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所促动。

1.1 语法化的动因——语用

Heine认为:“语法化可被解释成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这个过程的结果。它也是寻求调节交际,协调讲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互动方法的结果。”即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动因。语言本身没有目的,但语言使用者是有目的的,所以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必然带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同交际语境相联系。即在会话中,讲话人为了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总要不断地借助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把说话的目的、动机、态度和感情传递给对方。[王寅,严辰松. 2005] 语言运用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渗入到语言的编码过程中,导致语用性增强,使常规的语言表达产生变化,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语用因素中的主观化是语法化最主要的动因。

1.2 语法化的途径——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的表达、运用和理解;语言也因认知差异和概念结构差异而异。语法化作为人类语言发展演变的一种现象,也反映这样一种情形。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法化其实也就是人类认知域发生了改变。只有当人意识到语言单位可以发生某些功能的转变时,语法化才有可能发生。语法化所遵循的单向性原则即从实词到虚词到附着形式到屈折形式这一过程正是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过程。

2 语法化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介词搭配

从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得知英语是一门包含复杂的介词的语言,只有了解介词搭配的情况,才能理解它。而复杂的介词搭配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介词是实词虚化的典型词类,虚化以后的介词的复杂特征令人难以分辨。但如果联系介词虚化的过程,把它同实词联系起来,学习和掌握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2.2 词义引申

从一个词的语法化程度,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虚化。从词义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个词会从单义发展到多义,从本义发展到引申义。词义的引申在认知上经过了隐喻、推理和泛化。例如hand,本义是“人的手”,通过隐喻,可指“(猿猴的)脚;(鹰的)爪;(四足兽的)前脚;(猪的)前腿肉;(钟表等的)指针”;再经过推理,该词可引申为“人手(指工人、船员等);里手(指行家);手艺、手迹、经手、(动手的)帮助”;再经泛化,该词又引申为“方面(所谓‘两手);像手一样的东西;(香蕉的)一串”等。 (刘利红,2007.) 词的引申义离不开词的本义,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常用词汇的本义如何发展成引申义的虚化过程,这样会对学生快速掌握常用词汇起到很大的帮助。

2.3 时、体系统

语言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英语中的时、体系统是语法化程度很高的句法结构形式。英语的时、体形式对于学习者来说非常难掌握,但人类的认知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和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如果在教学中把英语的时、体系统和汉语中类似的语法形式相比较,这会帮助学生很好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我们常用be+V-ing表示进行时,用have+V-en表示完成体。这些虚化成助动词的be和have现已很难说出它们的实际意义,但它们确实是从表“存在”义的be和表“拥有”义的have虚化而来的。与汉语的“在”和“已”相比较,它们具有类似的语法化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使用这些固定的句法结构时,应该更加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才能更好地理解并熟练使用它们。

语法化的结果是认知机制和交际需要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探究语言发展的规律无疑是研究其的目标,它是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