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丽 沈汝婷

(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00)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新时代下,面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征程、新使命,应当立足我国国情,结合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性和需求,全面深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特殊教育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职前教育背景单一,但因为缺乏专业团队支持,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承担学科教育、特教支持、康复支持等多重任务。因此,“复合型”特教教师培养是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将从复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建议和培养经验三个方面展开。

1 “复合型”特教教师内涵

特殊教育教师,指的是所有直接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包括特殊学校的教师、康复机构的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等。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这些类别的教师都是专人专职,针对每一名特殊学生都有为之服务的特教团队。而我们国内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师资条件,往往是一名老师担任多重角色,是兼具“学科教师”“特教教师”“康复教师”“随班就读指导教师”等身份的“复合型”教师。

朱楠等人对“复合型”教师的内涵剖析受到业内多位学者的认可。他们认为,“复合型”教师应兼具特殊教育能力、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康复能力、普通教育能力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但是,复合型教师并非全能型教师。面对教育实践中的不同需求,对不同工作场域中特殊教育教师的各领域能力要求各有侧重。具体表现为:以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复合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以教育与康复复合能力为主的承担康复工作的特殊教育教师;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力复合为主的承担融合教育相关工作的特殊教育教师。

2 “复合型”特教教师发展建议

综合前人研究经验,可以得出对于“复合型”特教教师的发展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前教育的培养

职前教育指的是高校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之前培养模式是培养改革的关键。《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创新培养机制,加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已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建设、推动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根据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计划提出了四种培养对策,分别为合理定位卓越特殊教育教师、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三位一体”分工协同培养和提高卓越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认同。重庆师范大学以“教康整合、普特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五位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专家教师合作共同体。罗明裕在他的自传研究中提出,在他个人的教师职业发展预备生涯阶段中,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实习活动都对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有重要作用。朱楠等人提出,与“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相适应,培养方式也应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复合型要求,进行不同项度的个性化培养。

2.2 职后教育的培养

职后教育指的是对已经工作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职后培训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职后教育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国培”、“省培”、残联或高校组织的线上线下培训、教师间的交流研讨等。魏亚亚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讲授式、理论式的培训,一线教师更喜欢能够亲自参与课堂研讨的培训。武亚楠等人在特教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研究中发现,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研究平台,均衡推进教师成长,如开设集体备课平台、开设“二次培训”平台、构建名师成长平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创建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等。李秀认为通过组织举办实效性的在职培训或进修,可以辅助青年教师快速获得更多教学相关经验,提升专业素养。蔡晶等人认为应当开展聚焦主题的系统性培训,从而推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2.3 个人的发展意识

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养,都是建立在教师本人有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武亚楠等人提出要构建终身自我培养模式,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周敏等人使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教书育人楷模李银环的故事,李银环老师就是一名立志成为特殊教育专家、钻研专业的特教老师。以自身为叙事研究对象的罗明裕老师也是一位不断反思、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发展意识在自身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复合型”特教教师的培养

笔者目前正就职于特殊学校的康复教育部,接收0-7周岁的听力、智力、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接收7-18周岁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义务阶段教育。

康教部每年根据招收的儿童数开班,原则上以一年新增一个班的趋势发展,目前有11个班级(4个聋儿康复班、1个智力康复班、1个孤独症康复班、5个孤独症义务班)。师资根据班额的增加而增加,部门成立初期,每年不定期招聘教师,以满足岗位需求,近4年因是人社局和教育局对公办特教学校的临聘教师有严格限制,故无法招聘教师,每年向学校申请,当年度新考入编教师、公费师范生等正式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来。2020年部门共26名老师,其中正式在编11人。

近几年内会有临聘教师因本校岗位招考人数和条件的限制,报考其他学校,近五年共有6位老师离岗。因部门教师多为女教师(男女教师比为1:14),故每年都会有女教师面临怀孕、休产假的情况,2020年秋季,就有4位女教师同时休产假。同时学校也会因为工作关系,外派老师去教育局挂职,近3年部门有4位老师借调到教育局,不在教学岗位,师资不足是每年都会出现的问题。

部门学生也很复杂,2020年秋季康复班学生69人(分6个教学班),残疾类型包含听力障碍、智力、孤独症三类(有近10名儿童为多重残疾)年龄从1周岁到8周岁,均属于国家民生工程项目儿童。每班集体课周课时25节,6个教学班合计150节/周集体课;另外每名儿童还必须有30分钟的个别化训练,79名儿童合计395节/周个训课。孤独症义务班有45名学生(分5个教学班)年龄从8周岁到18周岁,年龄跨度大、残疾程度参差不齐。教师每周除了完成集体课、个训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根据民生工程要求完成大量的档案书写、教学备课等任务。

基于以上现状,每位老师都要承担“复合型”的工作,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复合型教师将成为未来特教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笔者结合我校康教部近10年的发展历程及自身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培养策略。

3.1 新教师培养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校康复部教师人员流动较大,每年都会存在人员变动。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新入岗教师实行师带徒模式,确定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为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全方位的带领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另外,新教师教学岗位设置充分考虑老带新模式,同一个班级配备一位新教师和一名老教师,对于班级管理、家长协调、课程安排、课堂教学等方面手把手老带新。

3.2 学科教学能力培养

我校康复部各班每周有25节集体课,因此需要教师具备学科教学的能力。我校康复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了两个教研组:聋儿康复教研组、孤独症教研组。每学期分组进行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集体讨论进行班级课程设置、班级主题活动、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承担不同课程。每月进行教案检查,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给个人。部门负责人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课后及时反馈听课评价。

3.3 康复能力培养

我校康复部同时要承担残联要求的康复工作,因此,同时需要教师具备康复训练的能力。我们根据民生工程项目设置两个项目组长:聋儿康复组长、智力孤独症组长。项目组织根据民生工程要求,每年对新入岗教师进行培训:如何撰写个训录入、儿童基本档案包括哪些材料、如何进行项目周期评估并做好记录。每月进行个训检查,检查结果点对点反馈给每位老师,对于出现的突出问题在教研活动中集体讨论。老师每周及时和家长沟通个训课效果并请家长在个训本上签字,接受家长监督。

3.4 特殊教育专业素养培养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校康复部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我们采取职后教育和榜样示范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1)职后教育。职后教育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孤独症康复教师全员参加北脑举行的线上培训,并取得初级合格证。同时会积极关注全国举行的各类教师培训班,每年均会安排10人次外出培训,同时参观江浙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特教学校,取长补短。聋儿康复的教师培训则更为密集和严格,所有承担聋儿个训课的老师均要去取得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组织的轮训,目前学校有18名老师取得轮训中级资格、15名教师取得初级资格。2020年,经学校同意,2名教师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月“听觉口语法”的公费脱产培训。另外,我校还会邀请校外各类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培训。因为教学任务比较重,无法做到大规模的派老师走出去,学校每学期也会安排专家到校进行各类讲座,实行全员培训。

(2)榜样示范。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校康复部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高,个别教师已经成长为全省特教系统的名师,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主动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不断端的工作态度、提升教学水平、培养职业情操,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