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雪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

独雪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体态语的定义、分类及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中西方文化中常见的体态语的不同文化内涵,以求能够引起学习者对体态语的重视和学习,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体态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内涵

1.前言

从语言角度看,人类的交际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教授曾对同一文化人的对话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而非语言交际行为所占的比例却高达70%。萨莫瓦也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1]非言语传播学者美拉比安(Mehrabian)也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时,一条信息传播的全部效果中,词语仅占7%,声音占38%,55%的信息是无声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类的日常交际行为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传递的信息要比语言交际传递的信息更多、更丰富,从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在目前的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大多数人只重视语言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适当性上,而忽略了非语言交际手段的重要地位。

2.体态语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1986:156)。非语言交际方式通常包括四大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和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在这四大类中,体态语被认为是使用最多、最频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2.1 体态语的定义及分类

体态语在英语中用body language,body movements,gesture,body behavior,kinesics等术语来表示,在汉语中则有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学、身势学等。有人干脆用非语言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或副语言(paralanguage)代替体态语。严格地说,上述术语分归两种类型:一种是体态语(body language),另一种是身势学或体语学(kinesics)。[2]关于体态语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体态语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利用姿态、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手段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据统计,人类可以做出大约27万种姿势和动作。这些动作和姿势所表达的含义有的明确具体,有的却笼统模糊,含义非常复杂。所以体态语的分类也比较复杂。在这些分类当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分类法,他们把人的身体和脸部的连续动作按照各种行为的起因、用法和代码情况分为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情绪表露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五大类(Knapp,1978:13-18)。萨莫瓦等从体态行为的角度将体态语分成外表和衣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和凝视、体触行为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比较常见的分类是根据人体部位的动作进行的分类,包括:手势、目光接触、体触行为和面部表情。

2.2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和文化特征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符号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交际功能。体态语在交际中有五种基本功能:重复、补充、替代言语行为、调节和否认交际事件的真实性。按其具体表现可分为替代功能、补充功能、强调重复功能、调节功能、否定功能[3]。

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某个社会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共同习惯,为某一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所共有,代代相传,从而构成了该群体的文化的一部分。体态语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是在一定社团中约定俗成的,因产生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的特点,也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4]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体态语所表现出的含义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3.体态语的跨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定势的影响,人们对自己文化的体态语行为往往习以为常,但对别的文化的体态语行为却非常敏感,而且往往会发生理解偏差,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严重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的体态语行为的含义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手势(gesture)

手势是指用手部动作进行的非语言交际。布罗斯纳安说:“手部动作实际上是身势语的核心。”在日常交际中,人们的手部动作最多,表达的含义也最为细腻和生动。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势语也有相同之处,如:食指和中指所形成的“V”字形表示胜利;挥手表示再见;拍手表示欢迎或喝彩等。但是多数手势会因文化和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如中国人竖大拇指表示表示“好”,美国人竖大拇指表示要搭便车。叫人过来时,英语国家的人通常有两个动作:一是食指朝上向里勾动,而在中国,这种手势会给人以不大正派之感。二是用手掌向上或向左朝自己方向挥动招呼成年人过来,对幼儿或小动物则手掌朝下向自己方面挥动。中国人则正好相反,手心向下招呼成年人,向上招呼幼儿和动物。在这方面,中英之间常常会引起误解。

3.2 目光接触(eye-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人类深层情感的自然流露,眼神的交流往往能够传达非常微妙的感情。“不要信任目光不敢与你对视的人”,在英美国家,交谈时,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应该注视对方,表示自己在听,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会被认为是轻视、心神不定或者漠不关心,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而中国人则习惯于目光下垂,特别是面对上级或长辈时,这是一种谦虚、服从或尊敬的表现。如果眼睛盯着长辈看的话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另外,在中西方交往中,中国人会感到英美国家的人总爱死盯着对方;而英美人士则认为中国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当然,在中西方,盯着对方看太久都是不合适的表现。如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来到中国的英美人士对于自己被盯着看或围观感到非常恼火。

3.3 体触行为(touch)

体触是指借身体间接触来传递或交流信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有些人称之为“触觉交际”或“触觉沟通”。[5]在交际过程中,人们身体部位是否接触以及接触的方式和程度也存在着巨大的跨文化差异。体触最常见的种类有握手、拥抱、亲吻,此外还有轻拍、抚摸、踢、打耳光、挠痒等。握手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是一种常用的表示友好和亲热的礼节。但是各国握手的习惯却有一定的差异,如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非常用力的,而中国人则轻握一下;在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异性之间,除非女性先伸出手来,男性一般不主动伸手和女性握手。然而在非洲国家则完全相反,男人要主动伸手去和女性握手。拥抱和接吻在中国是很少发生的体触行为,除非是表示大人对小孩的喜爱。而在西方国家,女人见面拥抱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拥抱接吻也非常自然。抚摸在中美文化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中国人喜欢一个小孩就会轻轻抚摸他的头,而在美国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被认为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3.4 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

面部表情是交际中最重要、最有效而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同样也受文化背景的制约。西方人感情外露,因而面部表情多,而中国人则感情含蓄,常控制自己的表情,喜怒哀乐不形与色。如微笑和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但也存在文化差异,西方人把中国人的微笑称为“不可捉摸的微笑”,因为中国人的微笑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如接受对方的好意、表示赞赏、表示回避和不同意等,让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中国人的笑有时还会引起西方人的误解,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不小心自行车倒了,美国人会感到很困窘,而旁边的中国人会发出笑声。美国人会生气和反感,事实上中国人并不是嘲笑和幸灾乐祸,而只是表示“别当回事,没关系”等。

4.结语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光重视语言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重视体态语的研究和学习,并结合具体的环境和语境去了解和掌握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和内涵,在交际中理解不同文化的体态语的具体含义,并能够恰当合理地使用对方文化的体态语,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促使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Samovar,L.A.&Porter,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C].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5:155.

[2]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3.

[3]李玲.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差异[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2-44.

[4]李威.体态语的文化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2009,(5).

[5]蔡荣寿,金芳颖.跨文化交际通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