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华

(唐山市第六幼儿园,河北 唐山 063000)

在教育实践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曹新华

(唐山市第六幼儿园,河北 唐山 063000)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文章对此作了探讨。

教育实践 师幼互动 现状 具体实施

伴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中以幼儿“听”为主的“上课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教育要求,而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并把这一新的教育模式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得到新的启迪,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从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因而受到特别关注。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一、师幼互动的现状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此,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但在实施互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幼儿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师和幼儿都是师幼互动的主体,但在各种活动中的不同环节,师幼互动大多是教师主动发起的,幼儿只处于被动的角色,例如:老师安排的绘画内容是“小鸡”,不论孩子们是否喜欢,都要画小鸡。又如:老师正在进行数学活动,突然一名幼儿插了一句:“老师,怎幺还不画画呀?”这时的老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活动中,根本没去关注这个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再次提出自己的愿望时,老师只是敷衍了一句:“有时间再画吧!”直到活动结束后,老师也没有满足这位男孩的需要。可想而知,这种对孩子的冷淡,无疑会抑制幼儿与教师深入互动的动机和可能,从而直接影响幼儿在互动中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显然,教师和幼儿双方在师幼互动中的地位,教师属于更为主动和优越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才能提升互动的质量。

2.师幼互动的内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多是请求、征询、许可、展示活动、寻求指导、告状等,发表个人见解少,与教师共同游戏的机会少。而由教师发起的互动内容最多的是要求、指令、听从、约束纪律等,其次才是询问、生活照顾和帮助。从双方发起的互动内容的差异可以看出:对幼儿心理、情绪、情感关注不足,对幼儿抚慰、关心、与幼儿共同游戏交流很少,其实这正是幼儿恰恰需要的,多数教师把注意力或与幼儿互动的主要内容更多的停留在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处理和控制上,如:“快睡觉吧”,“别淘气”,“不许损坏玩具”等,而缺乏与幼儿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教师的教育和幼儿的互动陷入消极与被动。

二、师幼互动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

1.愉快、宽松的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如果在幼儿园中,幼儿不想、不能甚至不敢活动或与教师自由交往,则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纲要》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的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使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等。这都充分显示了对愉快、轻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用引导的语言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换玩具,互相谦让,在教育活动中,支持幼儿主动寻找伙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随时注意、发现互动中消极的因素,进行及时的修正。例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小朋友去找舞伴,有的两人一组,有的三人一组,这时老师发现马童欣小朋友一个人呆在那儿,没人愿意和他搭伴。音乐响起,只见马童欣生气地用两手用力地断开一对小朋友的手,想强行找舞伴。这时,老师马上走过去,热情地邀请他和老师一起搭伴跳舞。结果这个孩子跳得可高兴了,因为在他看来,能和老师跳舞是多幺自豪的事情。

2.教师应把握好自己角色的定位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师幼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应该说,教师好比一个魔术师,应随机变换角色:在生活中,教师是妈妈,无微不至;在游戏中,教师是伙伴,开心快乐;在交往中,教师是朋友,分享合作。幼儿在这些亲情、友情的包围中,是愉快的、幸福的,和教师的互动是积极的、主动的。

3.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交流产生的心理氛围,是积极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动机更强,效果也就更好。相反,不良的情感氛围则会使互动的双方产生压力,相互疏远,互动的效果也会不太理想。比如:某些教师对班里的特别淘气的孩子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认为他们只会调皮捣乱,所以在活动中总是把他们“晾”在一边,不去关注他们。提问时总是找那些聪明的孩子来回答。在扮演角色时,总是请听话的孩子来参与,从不给那些淘气的孩子充当角色的机会,更有甚者,上公开课时,有的老师怕那些“捣蛋鬼”搅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把他们分散到其他班里去,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互动心理处于消极状态,并产生逆反心态,表现为不和老师合作,不爱参与活动,别人唱歌他不张嘴,老师在前面讲,他故意在下面发出声响,以引起同伴们的注意,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由于教师的不良心态造成的,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

4.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

环境创设指的是活动室教学情境的设计,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往在布置环境中,都是由教师设计、教师制作,尽管制作精美,但激发不了幼儿的兴趣,没有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在学习《纲要》后,教师们改变了以往的方法,把幼儿作为环境的主人,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积极互动的情趣。

主题墙饰是室内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种最能体现师幼互动的形式。为了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我们以互动墙为切入点,根据教育活动的主题,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设计内容,生成适合孩子发展的互动墙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任意发挥想象、创作作品。日常生活中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照片,都展示在互动墙上,这是孩子们互动的天地,也是构建师幼互动的平台,使孩子的互动具有积极性,同时师幼之间的互动也更具和谐性。例如:秋天来了,树叶都落了下来,孩子们在操场上高兴地捡着各种各样的树叶,他们把好看的树叶拿进活动室里互相欣赏着,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神情,老师马上想到这正是生成互动的最好时机。于是,老师与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孩子说:“小树叶像一只小船。”有的说:“小树叶还能变成有趣的小动物呢……”这时老师有意识地启发孩子们进行更丰富的想象。如:用小树叶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飞翔的小鸟、漂亮的金鱼,还有孔雀在翩翩起舞……这样,以“可爱的秋天”为主题的互动墙饰就这样自然地生成了。

5.教育活动中的随机互动

在教育互动中为了引导幼儿自发地生成主题,教师应努力地为幼儿创造生成条件,并适时地改变原有的计划。如: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孩子们正在拍皮球,不知是哪个小朋友发现了树下的蚂蚁,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转移到看蚂蚁上,而不再拍球了。于是我也和他们一起观察起来,并提醒他们不要伤害小蚂蚁,引导他们观察小蚂蚁是怎样走路的,还提出建议:“我们来个蚂蚁比赛吧!看哪只小蚂蚁爬得最快?”这个建议立刻被采纳。孩子们蹲在地上观看比赛,并大喊着“加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给了幼儿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顺应了幼儿的探索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对教师主体的发展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互动关系,为幼儿营造开放、和谐、温暖、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