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泽贵

(淄博第六中学,山东 淄博 255300)

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鲍泽贵

(淄博第六中学,山东 淄博 255300)

创新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本文论述了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人格 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实施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人格。

1.使学生具有高昂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有了创新的热情,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幺幼稚,多幺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老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幺,他们的创新热情将会慢慢降低,很难培养出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始终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收获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很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学生产生震撼,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创新意志。

二、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品质,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创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创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创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创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要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去评价、完善结论。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应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疑问,因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教师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会剥夺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而且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一定要加以保护。

三、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能力训练过多地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

1.开展专题辩论形式。

在这期间,历史教师既要精心准备,又要对学生的辩论工作进行指导,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撰写历史小论文形式。

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根据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了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学生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这样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又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