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杰

(西北师范大学 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办学机制举办的本科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如何保证办学质量与效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考验,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

“理念(idea)”是组织的最高领导原则,它行诸于外在环境及内部优势所建构宏远、正确及前瞻之目标。相应地,大学的理念就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或者说大学的最高领导原则。自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所着《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出版,纽曼以其对大学的观察、思考和担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的实践,对大学是什幺、应该干什幺、培养什幺样的人等本质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至此,世界范围内围绕大学的办学理念问题争论和探讨了一百多年。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都有独特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成为各大学的灵魂与大学文化精神的象征。

任何类型的大学想要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这是我们解决目前大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源头所在。办学理念体现出对学校教育本质特征的把握,蕴含学校发展的思想,体现学校与教育追求的终极关怀。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诸如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文化心理等都是学校办学理念形成的基础背景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施。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办学理念尚未确立,这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独立学院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竞争力,在办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而这种理念的确立应在社会主义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或者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概括凝练,形成办学的灵魂和主旨,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因此,独立学院在确定办学理念时要考虑学校的使命、办学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办学策略、校长的领导力等方面因素。从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看,有些学校关于办学理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盲目性,对大学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大学发展的核心内涵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理解,这些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办学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主,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主要出发点,结合地方资源优势,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很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总之,明确办学理念,明确定位,独立学院才能在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开拓创新中,力争创出特色,形成品牌,赢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才能不被淘汰,才能获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内涵清晰的办学理念将对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对其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既是一个学术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从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途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等方面系统论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总结出指导独立学院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创新办学理念、办出特色、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策略。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1)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作为指导;(2)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3)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4)建立健全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进行检查监督的评价指标体系;(5)人才培养模式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弹性。总之,独立学院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把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力地结合起来,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合理地规划,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1.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三卷)对培养目标的定义是:“培养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取决于国家、社会的需求及学校、专业的性质与条件。”它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对人才培养做了质的规定,即确定培养什幺类型的人。独立学院的学校性质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既不同于重点大学,又和高职高专有区别,这使得独立学院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兼容并包,博采各家之长,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形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操作化,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时分配、学历层次等。在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必须把人才培养方案放在首位,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人才培养客观需要、独立院校办学条件、社会需求及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的要求,按照实用性、应用性、灵活性的原则设置专业。同时,要完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重视实践技能类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操作或者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对课程的结构要做出调整,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离不开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中,老师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训练及工作技能的获得,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尤其以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时数的分配、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必须跟进。总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展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3.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基本保证,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主要载体,独立学院要加快发展,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上下工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以讲授基本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内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探索,把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实习实训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同时,要发挥图书馆、网络资源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手段和途径更加多元化。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多面手”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真正摸索出适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特色。

4.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的评价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进行的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培养目标、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反馈和调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能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应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在制度层面做出硬性要求,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好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从制度层面分析,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高度统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落脚点,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采用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构建应用型的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独立学院专业设置过于模式化,依赖母体学校的程度较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专业。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构建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应用型专业,对原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申报新专业时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

2.构建应用型的课程类型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行为的核心环节,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能否达到独立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的原则展开,以专业基础课保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方式;以专业实践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要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适应学科与市场双重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原则。

3.构建应用型的培养过程

实现应用型的培养过程就是要建构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尤其是要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的管理体系和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做到教学和考核的每个环节都有新的硬举措,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制订严格的培养方案,按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个性发展”的思路展开,建立起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档案,定期进行检查和完善,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当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实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当中,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研究,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合作者。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还要积极地开辟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为以后角色转换做好准备。

4.构建应用型的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突出的专业特长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上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与其他高校相比较既有教育的共性,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经过“依附”于母体高校的阶段后必须很快地超越,形成自己的特点与特色,更好地发挥学校灵活的办学特点,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在机遇和挑战中抢占制高点,提高竞争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根据自身学院的现状和发展,准确定位,突出人才特色,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无论是专业申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还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都要走“特色”之路,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在进一步健康发展中有较强的生命力。

[1]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王世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3]樊哲,钟秉林,等.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二)[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4]魏训鹏.独立学院办学主体的权力博弈[J].中国高教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