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日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90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幺旗、走什幺路、以什幺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幺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并全面地部署了未来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武装他们头脑、指明他们前行方向的重要途径。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为大学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元化,部分为高考未被本科院校和公办大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文化课成绩较低),部分为未上过高中的“三校生”(春季高考后半年多未在学校上学),因此,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接受会感到乏味和困难。此外,十八大精神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形式还较为单一。基于这些特点,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有效途径,根据文件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变、任务学习向主动参与转变、单向灌输为主向形式多样化转变的原则,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平台,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有效融入民办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通过语言转化促使大学生学习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精神是以科学严谨的政治理论形式呈现出来的,经过多次的培训和学习,思政课教师已经清楚十八大精神中哪些部分应加入教材的哪些章节,但要把它内化为当代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必须把统一规范的文件语言转换成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1.思政教师读透十八大精神是语言转化的基础。全面深入地向大学生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思政课教师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文件,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新党章和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和十八大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积极参加专题培训、集体备课会及教学交流研讨会,深刻体会、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

2.有效激活文件语言,让课堂精彩起来是关键。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正确回答、及时解决当代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思想困惑,引导他们自主思考,激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原原本本的文件语言、高深莫测的学术语言、规范精准的理论语言不适合直接讲授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具有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接受信息和新事物快而看问题容易偏激、是非观念和信息鉴别能力较差的特点。所以,要找到十八大精神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契合点,弃空洞、乏味的灌输和呆板的说教语言,换之以既符合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实际,又能反映十八大精神内容的生动语言。如:讲到十八大中关于民生、生态文明建设、贫富分化、反腐倡廉等问题的精神时,大学生深感在当前社会这些问题矛盾尤为突出,教师不要回避他们,而是要直面他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社会焦点问题和心中的疑惑,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加以讨论,教师最后作出合理的正面引导,在点评过程中诠释十八大精神有关理论的真正价值,把反映时代变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中,适应学生思想、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并指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了未来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已达到的现状,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

3.思政教师恒学博学是语言转化的保证。十八大精神在民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涉及面非常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兴起,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意见的重要渠道,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了一台连接网络的手机,或电脑、或ipad等。这些媒体的兴起,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来源,借助新兴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也能及时将新近发生的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讨论。另一方面,诸多媒体信息的内容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就对思政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帮助大学生甄别社会现象,有效地把十八大精神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教师自身必须及时了解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必须及时收集主流媒体关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权威解释,否则教师便无法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帮助学生合理解答他们的疑惑。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去观察和思考世界,教导他们不要人云亦云,走入误区。

二、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体会十八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理论应实践的需求而产生,没有实践需求的理论是无效的理论,顺应实践需求的理论才具有生长的空间。十八大精神中有关理论是萌芽和成熟于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的。因此,在大学生中有效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即注重把十八大精神有关理论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用事实解读理论,用实践教育学生。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具有喜欢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自我的特性。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通过有组织地开展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十八大有关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体认自身在社会的地位和人生价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1.贴近学生实际,开展大学生十八大精神学习实践活动。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使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生中充分体现其实效性,就必须和大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中国梦与大学生自己的梦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讨论,重点描述自己的梦想及如何去实现梦想,形成小组学习的成果,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时的照片、讨论及记录各自的梦想和学习心得制作成一个PPT,然后在班级进行交流,选取优秀小组进行全校交流。通过教师指导和公开交流的方式,大学生在学习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在中国梦的指引下认真思考和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达成只有每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共识。

2.利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志愿、公益等实践活动深化十八大精神学习。民办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除了参观学习外,推荐指导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志愿、公益等实践活动,如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敬老院、阳光家园等需要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思政部可以协同团委,在理论引导、精神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通过表达爱心、关怀和分享等方式,经过团队合作,不仅能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体现自身的价值,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满足,思政教师则把十八大报告中概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友爱精神加以渗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和“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3.将隐性教育原则引入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员育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早期现代教育学家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即主张要寓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即通过间接、综合、渗透的方式来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选择受教育者的“无意识”作为教育的开端,使之转化为“有意识”的结果。在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渠道。

民办高职院校除了传统意义的校内课堂外,有许多实训课和校外的顶岗实习,有较多的校企合作项目,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走入“社会”的机会,思政课教师要会同各科专业教师一起,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领悟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便可以让学生在相关的企业就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前我国人均耕地、水、矿产、石油等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了解当前我国各地空气质量、自然灾害等现状令人担忧,了解哪些企业是做得好的,哪些企业是做得不足的,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等,进而深刻体会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性。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深化十八大精神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民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贴近学生,具有对学生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等特点,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让大学生深化十八大精神。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学生社团林立,但由于民办高职特殊的机制体制,学校学生处、团委部门的教师人数少,力量较为薄弱,许多校园文化活动看起来开展得如火如荼,却缺乏应有的内涵,缺少精神的引领,不少活动在轰轰烈烈中开展,在热热闹闹中结束,在学生心中未留下积极深刻的烙印。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对于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简单的校园文化活动难以让他们深化十八大精神,应适时对他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培养。

1.建立必要的过滤和批判机制,提高净化能力。校园文化是在广大学生的参与下开展起来的,离不开对大学生现实精神文化需求的把握和引导。而校园生活之外的校外环境、社会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影响力,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校园不可能不为大众文化所侵入。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尤其需要教师的引领,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兼职指导老师,作为部分学生社团的兼职指导老师,以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之具有立意高度,从而提高影响力。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凝聚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的主流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适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自我境界和提高自身素质,这就是在有效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3.十八大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不能采用强硬灌输的方法,把十八大精神渗透校园文化活动中,而是通过教师和骨干学生干部的智慧,在多样性的校园文化中恰当渗入,在彰显主旋律的同时,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和腐朽的社会思潮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存在和反映,精心设计清新高雅的内容,始终把握正确导向的引领能力和话语的主导地位。

[1]本书编写组编着.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着,毕涉芝,等译.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美]杜威,着.赵祥磷,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翁铁慧主编.立德树人.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