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棠 刘世奇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状及未来

刘晓棠 刘世奇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高等教育肩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全球化趋势使高等教育面临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挑战。基于以上观点,本文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高校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高水准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普遍认为,给年轻人提供良好的教育、开阔年轻人的视野,使其积极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是大学的责任和培养目标。目前,高等院校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但多数缺乏直接的国际化策略,现有的简单计划仅仅是对发展政策和指导方针的表述。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某些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什幺”、“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如何”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将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认识不足,国际化发展随意性较大。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内涵

信息社会,人们需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是指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竞争、市场整合、信息的流动和传播及沟通网络的进一步密集。全球化多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范畴,而国际化则多见于教育及企业竞争战略的范畴[1],是高等教育机构或者企业有意识地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全球化和国际化相互联系,国际化是以主权国家或不同文化的存在为前提。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很可能超越国家的范畴,进入区域化的发展阶段,进而达到全球化的水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们在谈论教育国际化问题时,往往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的。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才使教育国际化的问题越来越迫切。

许多人质疑国际化的目的,如:“国际化的目的是什幺?”“我们所期盼的利益和产出是什幺?”“支撑他的价值是什幺?”“谁是主要执行者、利益相关者?”“正面积极的效果以及负面影响分别是什幺?”“国际化会不会只是流行一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提出一个全面的国际化策略及达到全球化的目标有积极意义。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状

传统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被广泛理解为交流生项目。简历上包含这样一段经历不仅向未来雇主展示了自己的国际经验,而且展示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成熟性格及相应的领导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会把国际交流项目作为一项特定服务,同时,随着学生意识到多元文化环境学习与锻炼的重要性,近年来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相应增加。这种传统的交流活动对于学校和学生个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但该渠道存在以下三点问题。第一,由于交流环境的无法预计、交流过程的难以掌控,学生在多数项目中很少能进行跨文化接触,交流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第二,有些国际项目一次为一批学生提供交流机会,但这种集体项目一般时间较短,导致学生无法参与此类短期交流活动,进而无法参与整个项目。同时,国内一些公司不认可短期的国际交流经历;第三,由于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巨大压力,家庭要为子女出国留学付出很多,因此某些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对参与留学项目只能选择放弃。

随着高校的扩招,来自较低经济收入没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家庭的孩子不断增加。这一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将在大学中通过学校教育接受国际化培养和训练。针对目前国际化大趋势,以及不是每个国内学生都能够拥有国际交流机会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正不断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入国际元素,缩小参加和未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同学之间的差距。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因此“本土国际化”问题应运而生[2]。

“本土国际化”的经典定义是:“整合国际元素进行研究的过程,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本土国际化不是减少学生出国留学或旅游,而是在当地学生的正常学习环境中增加国际方面的教育元素,是在传统教育中增加国际概念。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将国际性元素引入课堂的创新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没有特别限制和约束。

在本土国际化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学校,特别是年轻的研究型大学,通过扩大国际营销策略吸引学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过去,市场经济将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吸引到发达国家的大学中,特别是在一些英语国家,大部分留学生来自全球排名较高的学校;现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高校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已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虽然国际留学生学习的专业可能与原国专业有所差别,但是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享他们的观点,为课堂增加了国际化元素,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环境,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国际化。

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对于学生,拥有国际交流经验增强了专业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在工作中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培养全球化的劳动人才,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拥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是无可争辩的,未来的高等教育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广泛学习国际化教育新技术。

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包括:(1)招募国际学生。对商业大学来说,是打开市场的非常重要的举措;(2)学生和学校教师的国际交流活动。传统的学术交流,尤其是学生的交流项目是国际化的核心。学生的出国留学经历对于劳动力市场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变得成熟,而且增强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效的沟通者、领导者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者;(3)全球研究伙伴关系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机构教授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他们分享知识、合作教学及运用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平台进行动态教学;(4)国际课程设计,从少量细微的内容变为学习方法的重新设计。国际课程包括区域研究和全球化主题的讲座,要增强多种语言运用的意识,还要拥有与学生分享经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合格教师。

学校在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等方面需要进行一些尝试。例如可以尝试将公司兼并合作等国际性事务加入相关课程之中;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国际交流生开展活动,如举办外语角、阅读外文书籍和报纸杂志、放映外文电影等。通过交流和语言文字接触,训练学生在多元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能力。

另外,学生国际化的关键是课堂教育,国际课程是寻求全球教育机会的逻辑起点。课堂教学相关内容列举如下。

(1)第二语言的教学

克服困难,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师使用第二语言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外文书籍的使用,将国外的观点带入课堂。使用第二语言教学,训练学生在学术领域使用该种语言的能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和专业视野的狭小,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国际知名教授、学者讲座

国际知名教授、学者讲座是将世界“引入”课堂的一个极好方法。学校邀请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教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进行多样性融合。但该类讲座的教师资源较难获得,费用极其昂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的开展。

(3)国际课程教师的培训

课堂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往往来自教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和传达。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活跃的多样的国际课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观点。如果要求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讲述国际文化,就无法让课堂充满国际化的色彩。因此,教师培训的投入要以构建真正的国际课堂为最终目标,同时,教师高水平的课堂组织和热忱的情感投入是创立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不可或缺的因素。

(4)全球化教室

利用教室创造一个真正的跨文化环境。新技术能提供创新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破解了国家之间的壁垒。通过电话、邮件、可视会议等交流方式最小化了文化冲击。通过简单的点击可以相互接触或者在任何时刻了解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课程支持了技术的国际化,在线课程就是很好的例子。新技术为传统课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它与传统的交流有不同的经验和感受,虽然“触觉和嗅觉”会有所缺失,但由于方便快捷且成本相对较低,在所有的国际化工具中,“全球化教室”可能会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化还是人员交流项目,大多数学校遵循这一观点。现在高等教育学校要有所发展和提高,除了将校园环境国际化以外,还需要努力创新、勇于实践,使所有学生都根据自身条件,得到良好的国际化教育。同时,通过国际化和新技术的融合,为国际教育、培训国际公民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1]孟成民,魏旭娇.基于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z1):22-23.

[2]张志成.本土人才国际化与国际人才本土化[J].学术园地,2013(2):25-27.

[3]周红燕,王乐生,路成刚.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3-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构建高校90后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2YBXM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