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书武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①。网络作为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因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利用网络这个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网上信息涉及面极广,包括人类创造的巨额知识财富,堪称信息海洋,这些网上信息每天以很快速度更新,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准备欠缺,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可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减弱了。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时候甚至会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不断“充电”,加强信息识别的敏锐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现代信息观念,不断“充电”,加强对信息识别的敏锐性。加强对信息的敏感性是国际国内两大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平环境更要警惕国内外反动势力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信息渗透。

树立现代信息观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信息和现代网络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用符合现代人观念的新型思想体系启迪大学生,比如,树立现代网络意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自己敏锐的信息识别意识,等等。网络时代,教师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不断给自己充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牢固树立开放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

网络时代,海量信息随时随地就可以被人们获知,多元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校园围墙”的拆除,使得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获知信息的途径远比过去丰富。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仅局限于班级授课,而应该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师,还应该扩及与教育相关的各行各业的人群。总的来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观念就是树立全民教育、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的观念,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局面。

(三)充分运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工作方法。

网络信息新时代,我们要树立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型主体观念,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有效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主动与教育者进行情感交流和问题沟通,并对信息进行个性化选择,促进自己相关修养的提升。在工作过程中,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教育者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会发生相应的转变。教育初始阶段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在沟通交流中向着教师预设方向进行。随着沟通次数的增多,学生的主体性显现出来,甚至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这时就要注意到这一变化,转变为聆听者和解惑者。教师在沟通中要充分意识到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教师要根据目标需要做出恰到好处的调整。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实现形式

(一)网络互动交流法。

网络互动交流法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网络为中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通过情感熏陶、平等对话、朋友谈心引发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法。目前各高校网络互动交流的途径和形式比较丰富,较常见的交流工具主要有聊天室、QQ,BBS、FICQ、飞信、网络社区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通过与他们沟通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网络交流的时候,每个主体所处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由于避免空间上的直接面对面,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比较轻松,自由的交谈、平等的沟通可以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扉,网络对话式的平等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把教师视为好朋友、兄长和亲人,这时教师在平等的交流中就能达到教育目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受到教育。教育工作者不能完全依赖网络互动交流,有时感情的建立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不能被网络的虚拟性和完全平等性所湮没。

(二)网络心理康复疗法。

网络心理康复疗法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网络,以丰富的心理知识对大学生在网络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进行及时“疗伤”的一种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健康人格和高尚思想的养成都需要知、情、意、行、需求、动机、性格等诸多心理要素统一结合、纵横交错。网络的匿名性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优化学生网民的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广西医科大学充分运用网络心理康复疗法,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开展网上心理咨询,聆听学生心扉,及时发现、开导一些潜在“心理危机学生”,与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科建立联动、转借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网络“红色”熏陶法。

网络“红色”熏陶法指教育者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充满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红色”因素对教育对象施行感染和情感渗透。这种方法具有自觉性、情境性和暗示性等特征,具体包括人格感化、情境陶冶等途径。美国着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高等学校党政领导和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从时代需要出发,充分认识西方道德文化思潮和腐朽思想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严峻局面,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使党务、行政队伍与教学队伍及学生骨干队伍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出击,唱响网上主旋律,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我国各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的重要性,自2001年9月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若干意见》以来,全国高校成立了数百家红色网站,并于2002年9月成立了“中国红色网站联盟”,已形成了强大的阵地效应②。

施行网络“红色”熏陶法需要注意教育者本身的人格感化,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网络情境创设,让学生成为“红色”网络阵地的构建者和宣传者,真正做到从人格上感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学校充分重视网络“红色”熏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网站的建设中,学生在校团委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南湖晨风”板块,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报道主流媒体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②黄开省,杨振斌.从红色网站的发展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开拓[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