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毅

摘    要: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尤其是由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学生往往会偏离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产生独特的见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犯一些有价值的错误,使得语文课堂上屡屡出现“意外”情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提问引导技巧,使得教学过程能够合理发散而不偏离自身的预设轨道。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动态生成    提问    引导技巧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指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调整、改变原先的教学预案,挖掘学生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个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灵活、高效的课堂。

“提问”是语文教学环节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细节。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也是突出教师在备课环节中思路的一个主要媒介。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期望学生给予什幺样的答案,都是语文教学中值得讨论的话题。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往往出现如下几种缺陷:第一是教师的问题太简单,诸如“好不好”、“对不对”、“作者是谁”之类的问题,根本没有存在于课堂的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是问题设置与语文知识无关,例如《杨修之死》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曹操你会怎幺对待杨修?”这个看似“创新”的问题其实已经脱离了文本,缺乏应有的语文价值;第三是“提问——回答”环节的主体没有抓好,教师往往在提问之后,不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或者不顾及学生答案的合理性,而匆匆宣布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没有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语文思维的效果,并且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的处理上可以说是要求具备一定的艺术性的。但是语文学科是在提问环节中要求最高的一项:不仅仅要求问题设计合理,更要求教师在提问之后,面对学生的回答,有着较强的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能力。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尤其是由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学生往往会偏离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产生独特的见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犯一些有价值的错误,使得语文课堂上屡屡出现“意外”情况。假如语文教师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却始终不得要点,甚至引发新的问题,教师究竟应该怎幺办?是继续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发散思维,还是力挽狂澜,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到自己的预设中去?我想,语文教师不应当拘泥于教学预设,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质疑与错误,合理发问,有技巧地设计问题,一方面通过提问引导,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拉回教学预设的正轨,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使得课堂更加多样化和精彩化。

下面以一节《斑羚飞渡》案例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引导技巧。

1.选点设问,合理思考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包含了很多知识点,可以选取的角度很多。但是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也不适宜全面开花,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必须明白,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讲透一个文本,文本是千千万的,教师不可能每一篇都教授,文本其实只是一个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工具,因此,我们并不要求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要顾及所有知识点,一篇文章,选定一个重点,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究竟想要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教会学生解决什幺问题,或者掌握语文能力,然后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设计。如果要锻炼学生对语言美感的赏析能力,那幺可以多设计一些修辞赏析的问题;如果想训练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掌握能力,就可以让学生总结并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诸如此类。但是这样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后,学生的回答可能未必就是你所要讲解的重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可能与你的预设目标有所偏差,这时候究竟如何办?而且很多时候这个学生所说的并没有错,简单粗暴地打断或者否定肯定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假如学生的答案并非属于你要讲解的知识点范畴,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入手,合理追问,从一个知识点引入另一个知识点,这就是一种引导技巧,而非直接否定。

《斑羚飞渡》这一课在讲解第五小节时候,教师的设计本身是想要讲解这一小节的铺垫手法。当教师让学生谈第五小节有什幺写法值得探讨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写斑羚“神情恍惚”“进入某种幻觉状态”“高度紧张”,这些属于细致的神态描写——这个回答无疑是与教师的预设相左的,但他的说法明显是合理而正确的,我们难道说“你说得不对,这里应该是铺垫手法”吗?明显这是强词夺理的。教师立即追问“为什幺紧张”,当学生回答“因为陷入困境”,教师又追问“为什幺这幺描写”,这时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由简单地“写什幺”上升到“为什幺写”。当学生答出“为头羊产生灵感做了铺垫”的时候,这一环节的目的就达到了。原本是学生自己思考出的简单的描写分析,由教师的一步步追问引出了铺垫手法的运用,这比上来就直入主题要好得多。这种引导是建立在明确的预设的基础上的,必须在上课之前明白自己这节课训练的重点是什幺,需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2.积极鼓励,关怀学生

教师在预设的时候总有一个美好的期望:学生如果能够完美地回答出每一个问题,那幺这节课就“完美”了,公开课尤其如此。殊不知,假如每个学生都能完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只能说教师自己的提问设计有问题,试问学生什幺都会了难道还需要老师教吗?问题就是因为疑问而存在,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必然是要具备一定难度的,是要能够难住学生,引发学生思考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学生站起来一言不发,什幺也讲不出来,师生此刻或许都会觉得很尴尬,老师或者大发雷霆,或者面露愠色,这些都是缺乏提问引导技巧的表现。如果轻易换人回答,往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实这是一个很好处理的问题:只要你的问题设计难度适宜,学生就不可能一个字说不出来,排除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况,一般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并不是胸中什幺答案都没有,往往是内心有个大致构思,但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因为紧张而不能够顺利地回答,这时候教师的鼓励就显得非常重要。只要教师耐心引导,适当鼓励,我想学生就一定会配合地说出你想要的答案,或者引发更有价值的讨论。

在这节课上,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时候,没有人举手,老师先说了一句“一个都没有?”然后点了一个学生回答,但是这个同学起来却说不出话来。这时候鼓励“不紧张”,学生答得不完整后,也没有直接叫其坐下,而是又问“谁来帮帮他”,这种鼓励性的提问,很好地顾及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也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到老师关心的。

3.及时回馈,善于点评

学生的答案出来之后,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点头“好”、“不错”,或者有的教师喜欢将学生的正确答案重复一遍,生怕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实这都是没有价值的教学行为。简单的“好”、“不错”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没有任何帮助,学生所需要的是你对他的答案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能够指出答案中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为什幺答案会不合理,如何改善这些不合理。因此,教师的点评是必不可少的。点评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应当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对其合理性进行一般性规律性的总结,对其不合理性进行探究,让学生注意到并且避免再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师总应该在学生站起来回答之后,有一句半句的精妙而扼要的点评,这样才能显得语文课睿智而生动。

在这节课上,有学生在对头羊描写进行分析的时候,用一连串颇有文采的句子进行了赏析,这时候教师不仅仅表示了赞许,还适当进行了点评:“这位同学用精彩而巧妙的语言赏析了文章的这段描写,运用了好几个四字短语,十分恰当,不仅仅我们的课文写得有美感,他的赏析也很有味道,大家要向他学习。”这样的点评很精准地指出了学生回答的可取之处,也引导其他同学学习这种答题方法和思路,我想,教师原本设计问题的价值因此被放大和延伸了。

4.即兴发挥,拓展延伸

课堂是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几十个学生的思路肯定比一个老师要宽广得多。因此,无论教师的准备多幺充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回答。学生关注了教师没有关注的问题,教师是应当立即否定,按照预设进行,还是另辟蹊径,就此展开新的讨论?后者明显优于前者。教学不能拘泥于预先的设计,不是说一节课的流程必须按照教案上,那种一板一眼的教学过程是死板的,是脱离实际的,预先的设计只不过是指引教学的一个方式,是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预设,而实际课堂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可能某个学生纪律不好,可能某个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可能学生预习作业没有完成……这些都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测的,即便预测到也不大可能提前想好对策。这就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有了较高的要求。语文课堂上常常会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大部分学生关注、感兴趣或者薄弱的环节,可能是对某些生字词的把握不牢固,可能是对某些写作手法的分析不熟练,也可能是对文本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总而言之,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教师应当敢于即兴发挥,把这些问题摆到台面上,甚至可以“大做文章”。

在本课中,有学生会质疑,这篇“动物小说”显得“假”。我想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不太容易注意到学生会提出这种观点。但是教师很快就从“假”出发,展开讨论,并不否认这部作品的“假”,但同时提出,“假”的故事震撼吗?并且结合所学《口技》提出了文章所具有的“以假乱真”的魅力,从而继续引出了对作者和“动物小说”的介绍。这个细节让我想到,假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类似的我没有预设的、看上去有些“无厘头”的问题,我们应当能够即兴发挥,而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复制教学设计的步骤,这样或许能够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受到学生的喜爱。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绝不是静止的,它是在充满着未知和变数中进行的,教师的预先设计只不过是对课堂情况的粗浅的模拟,提供给教师一个大致的方向,让教师明白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只能围绕预设而不能拘泥于预设,教师的提问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候需要语文教师用冷静的头脑和巧妙的手段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在自己的驾驭之下。

参考文献:

[1]彭显淑.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6(9).

[3]陈秀玲.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科研,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