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国梅

摘 要: 在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推行学分制的重要保障。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发现导师制的实施总体而言满意度较高,但存在如师生比不合理、导师考核监督机制不完整等问题,并提出拓宽导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导师考评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学分制 导师制 常熟理工学院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绩点区分学生学习的质,以最低总学分为学生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制度”[1]。常熟理工学院于2004年试行学分制管理,出台了《常熟理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2010年出台了《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在学分制条件下,常熟理工学院积极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常熟理工学院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此次调查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向20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96份,回收率97.5%,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100%。

在学分制背景下,导师制既是学分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障措施。

一、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聘请富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教育制度”[2]。

导师制的实施是学分制顺利推行的有力保障。学分制的实施,由于打破了原有的班集体的组织结构,班级概念淡化,原有的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模式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实行导师制后,导师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的指导。在学分制条件下,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但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各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尤其对于新生而言,很难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制订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在选课时往往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导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特点、兴趣、要求等指导学生合理选课,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导师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地发展其自主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分析批判的技能”[3]。导师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但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的教师资源跟不上学生增长的规模,生师比紧张。由于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因此存在教书不育人的情况,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学分制下导师制实施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便成了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最持久的师生关系”[4]。导师与学生经常接触,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密切和稳固,有利于确立更加融洽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导师制实施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导师制的预期”数据分析。

1.学生选择导师时的关注点。在回答“您最看重导师的哪个方面”时,有79.79%的学生选择科研能力,77.66%的学生选择人品。学生最看重的是导师的科研能力,这证明在学分制背景下导师的科研能力关系到能否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只有21.28%的学生选择学历,17.02%的学生选择职称。

2.学生希望从导师制中获得的帮助。通过本科生导师,您最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帮助?90.43%的学生选择全面认识自己,确定发展方向,84.04%的学生学习方法,52.13%的学生专业介绍,51.06%的学生人际交往,36.17%的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26.6%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7.66%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28.72%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导师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其中最希望得到导师帮助的是专业指导和成长。

(二)“实施现状数”据分析。

此模块针对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内容涉及交流时间与频率、师生交流场所、导师每次指导学生人数、师生交流内容、导师指导方式等。

1.交流时间与频率。从交流的频率看,导师与学生一学期会谈的次数在两次以上的为78.72%,学生与导师每学期主动联系次数超过两次的为61.7%。从每次交流时间看,导师每次与学生见面交流时间在15分钟—30分钟的为42.55%,30分钟—60分钟的为38.3%。而学生期望与导师交流的时间化15分钟—30分钟和30分钟—60分钟的分别为31.91%,51.06%。无论交流频率、次数、时间,学生期望的与实施的情况基本都是吻合的,这表明大部分导师与学生在这方面有高度的默契,差异很小。

2.交流场所。导师指导的场所通常在:81.91%在办公室,53.19%在图书馆,55.32%在教室。学生期望的64.89%在图书馆,50%在办公室,37.23%在教室。学生期望交流的场所与实际交流场所之间还是有一些差距。对于导师来讲,个人办公室在场地的选择上更为方便和自由,而对学生来说图书馆更适合师生之间进行专业交流。

3.导师每次指导学生人数。导师每次指导1-2人的占40.43%,3人以上占36.17%,5人以上占20.21%。学生认为一个导师每次指导3人以下最为合理的占39.36%,指导3-5人的占50%。在每次指导学生人数方面,导师每次同时指导人数在3—5人之间最为合适。

4.师生交流内容。94.68%的师生交流内容为学习,77.66%为就业,21.28%为思想品德。从数据可以看出,学分制条件下,导师更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而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就业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体现了常熟理工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导师在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对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有益补充。导师在思想品德方面交流的内容较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分制条件下,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建制,班主任和辅导员很难渗透到班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师应该兼有部分班级管理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从而弥补学分制带来的管理上的不足。

5.导师指导方式多样化。导师指导学生采取面谈、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93.62%的面谈,77.66%的采用QQ或者微信,62.77%的电话联系,37.23%的邮件联系。导师指导方式既有以往的面谈和电话联系,又有QQ、微信等新媒体方式。新媒体为师生交流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新媒体条件下,师生关系更为平等。“90后”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新媒体打破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使得导师和学生之间心理距离逐步缩小,彼此间的交流在信任的基础上完成。导师在今后的指导中,要采取新媒体和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二者要相互结合好,不可偏废。

(三)学生满意度及建议和意见数据分析。

1.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情况满意度较高,师生关心较为融洽。第一,满意度高。71.28%的满意,26.6%的一般,2.13%的不满意。根据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学生与导师交流次数越多,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满意度越高。第二,师生关系。18.09%的学生认为亲密,63.83%的学生认为融洽,14.8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导师的关系一般。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与满意度基本成正比。

2.现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导师制的实施经过一段实践证明是学分制推行的重要保障,且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满意度较高。尽管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师生比不尽合理,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小。在调查中,平均每个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在1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20人。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导师资源太少。在同一导师指导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是导师选择学生,学生选择导师的余地较小。

第二,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只有19.15%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过导师谈心,57.45%的学生偶尔,23.4%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导师主动联系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远远不够,这说明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在回答“假设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不好,您认为是什幺原因”问题时,70.21%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寄希望于导师联系自己。有的学生在与导师见面前未做充分准备,导致师生见面时很难有深入交流,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缺乏学习和求知的主动性。

第三,对导师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73.4%的学生认为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鼓励和监督等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61.7%的学生认为导师太忙,没有时间认真指导学生,59.57%的学生认为导师资源太少,14.89%的学生认为导师缺乏责任心。

三、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改进建议和举措

(一)充实导师队伍,拓宽导师资源。

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规模赶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造成师生比不合理。在此情况下,要确保学分制的顺利推行和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导师,高校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并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关工委平台,从退休教师中聘请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高的老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发挥老同志余热。在本校导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校外导师,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聘请当地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在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养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校外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立导生团,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导师指导的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导生团,每个团选出一个组长。导生团的成员可以定期自行开展研讨,拟定科技立项选题等,并将研讨结果跟导师汇报,这样既可减轻导师的工作压力,又有助于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友好的互助团体。

(二)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虽然导师制在很多高校已经实施,但部分学生对其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成为导师制的被动接受者,缺乏主动性。有鉴于此,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尤其要利用新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学分制条件下实行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导师制的实施。

(三)完善导师制的监督考核机制。

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奖励和监督措施不够完善的情况。要完善导师制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签订导师目标责任书,明确师生的权利和义务。导师工作纳入教师教书育人考核的范畴,作为教师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二,改善导师待遇,提高导师报酬。目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中,部分高校导师工作量不计薪酬,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导师的积极性。为此,必须改善导师待遇,提高导师的报酬,导师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可以获得教学津贴。可以根据导师指导学生数量给予导师相应的活动经费。第三,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导师工作考评体系。成立导师考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考评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包括导师本人、学生等对导师工作进行民意测评。考评小组综合导师平时工作记录、所指导学生表现、民意测评等得出考评结果,根据考评结果对导师实行一定的奖惩措施。对缺乏责任心、不能履职的导师进行批评教育,对表现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如每年评选十大优秀导师等,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参考文献:

[1][4]孙山.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83.

[2]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69.

[3]英大卫·帕尔菲曼主编.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常熟理工学院教改课题学分制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CITJGGN2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