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蒙

摘   要: 将五四运动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在“大思政”格局下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关键词: 大思政格局   五四精神   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大思政”格局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整个教育始终。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1]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进步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团结一致的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今天对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强烈的现实逻辑:是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内在需要,是激励当代青年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增强使命感的现实要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基本需求。

一、“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大思政”格局的重要论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构建大思政格局,就是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有机统一,同向发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和针对性。首先,要实现全员育人,要求学校相关部门之间联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只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而应该是一个所有人共同参与的过程。高校教师和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大思政格局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全程育人,育人环节环环相扣,整个育人过程不能脱节,从“踏进校门”到“走出校门”都要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持全程育人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全方位育人,各个方面的育人资源要协同发展,共同育人。既要注重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又要注重课程思政的作用,既要发挥思政小课堂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辅助功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要同向发展、综合施力。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不应只局限于理论课课堂教学,还要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践活动等共同开展,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无论是要求全员、全程育人,还是要求全方位育人,都需要充分寻找合适的载体、挖掘丰富的育人资源、探寻恰当的方式。今天,我们之所以有足够的底气办好思政课,是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办好思政课的精神源泉[2](3-5)。五四精神作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源泉。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开办思政课[1]。其中,五四精神就是办好思政课的育人资源。

二、五四精神的内涵

五四运动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革命运动,是为了追求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新社会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思想解放运动。在革命运动中,青年学子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与帝国主义坚决作斗争。他们追求新思想、追求民主政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这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运动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

(一)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永不褪色的社会文化,塑造的思想是历久弥新、坚忍不拔的[3](37-39)。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1919年,中国的热血青年展开了一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斗争运动。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二十一条”,要求把山东归还中国,要求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打击惩戒封建军阀,奏响了爱国主义壮歌。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4](4-8)。

(二)进步精神

进步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基础,指不断追求新事物,敢于与落后事物作斗争的批判创新精神。作为“五四运动”的倡导者和先锋,青年大学生就是“进步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在面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时挺身而出,他们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的寸土不能丢,奏响了壮烈的爱国主义之歌,担起时代责任。五四运动追求新思想,追求新体制,努力改变社会落后面貌,改变人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建立先进社会的实践,不仅对落后的社会是一场大洗礼,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使人们对先进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三)民主精神

民主是五四运动追求的重要目标,在革命运动中形成的民主精神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追求先进的思想,改造腐朽落后的旧思想和建立先进的民主政权、推翻旧军阀统治两方面。民主思想要求解放落后愚昧的旧思想、旧文化,改变封建腐朽的认知观念和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追求先进积极的新思想与新文化;民主政治要求废除封建体制对人民的压迫与束缚,废除旧军阀、旧官僚体制,建立新的民主社会,人人享有民主权利。民主精神表现出当时革命先辈对消灭阶级特权、追求民主社会的渴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对于民主政治的追求更加广泛、更加强烈。在大思政格局下把民主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民主精神的培育与引领,对弘扬民主精神及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价值。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五四运动中反对封建迷信,勇于创新,坚持用科学的观点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精神[5](5-9+24)。追求科学即追求真理。在五四运动中,许多大学生试图追求科学的真理,利用科学的文化知识武装头脑,救国先改变国人的思想。所以,人们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在与封建迷信斗争中形成了科学精神。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文化同样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三、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

红色革命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素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善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6](46-48)。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党史、国史,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在大学生当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总体来说,五四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精神、进步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都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这些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了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五四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生动的教材,通过各种载体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思维,使大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宣扬红色文化的活动,在五四运动纪念日通过团会、社团等活动,自觉传播五四精神,以身作则,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公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行者,价值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取向,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影响大学生的言行,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三)有利于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学习并发扬五四精神是每个大学生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所以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五四精神,使五四精神汇入每个大学生的心田,不仅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的教育范围,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有利于大学生在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课堂后,能独立准确地辨别出各种社会思潮正确与否。能为推进培育和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巩固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把五四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弘扬红色基因,有利于大学生更加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更加明确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四、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五四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教导学生分辨真理的能力,还要以身作则地用高尚的教师品格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灵魂。由此可见,在“大思政”全员育人体系指导下,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不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担任育人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实现提高学生良好品德的目标,必定要求全体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红色素养,深入研究包含五四精神的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并通过理论教育和行动实践带动学生、引领学生。因此,打造一支具有高级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五四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

将五四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传播这一精神的重要渠道。在高校中弘扬五四精神,思政课堂上的讲授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贯彻形式,在各门课程中融入五四运动内容,潜移默化地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力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关键作用。讲好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课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在教学环节融入五四精神的相关内容,即做到课程思政,全体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学习五四运动相关的内容,拓宽五四精神传播渠道,通过口述或播放纪录片的方式把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讲清楚、讲透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

(三)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校内外实践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7](282)。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在实践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十分显着。通过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有助于增强历史事件对大学生的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活动包括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主要是把五四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校外实践主要是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红色景区等。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歌唱大赛、征文比赛等,大力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五四精神,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会五四精神,自觉成为中国优秀红色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四)五四精神融入新媒体宣传教育中

大数据的兴起,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手段。微信、微博和QQ等新媒体已经普及化,新的网络媒体具有快速通信和信息共享的特点。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传播信息和共享信息的主要平台,让网络成为先进文化占领新思想阵地[8](262)。因此,将五四精神融入网络新媒体宣传教育中理应成为一种趋势,如开通五四运动学习窗口、建设五四精神专题学习网站等。可以通过校园广播、App、学院专题网站等播放和大力宣传五四运动的相关视频,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五四精神蕴含的丰富德育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引领。在“大思政”视域下,要重视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挖掘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不断探索育人路径,把五四运动所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有机融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育人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艾四林.《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导读[J].思想教育研究,2020(09).

[3]崔梅,葛敏.论五四精神之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9-4-30.

[5]白杨.五四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5).

[6]周金堂.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J].党建研究,2017(0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