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崇村

【摘要】班主任在指导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班级内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自尊、自律的意识,把班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班级内部接受教育。在日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作者摸索出一套以“无为”促“有为”,进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治班模式。

【关键词】无为而治;敬畏感;仪式感;集体感

一、前言

马卡连柯曾说:“要把学生放到班集体里去接受教育。”叶澜教授也曾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由此可见,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教育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信任学生,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发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鉴于此,笔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摸索出一套“无为而治”的治班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对于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产生了有效的影响。

二、 “无为而治”的概念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大治。什幺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是一种误解。“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什幺也不做。“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足以无为而有为,不过多地加以干预,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成功。

三、 “无为而治”对于班级管理的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为了达到“无为而治”,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天性,充分信赖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尝试,去探索发现,甚至去犯错失败。俗话说:“孩子犯了错,连上帝都会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最好的惩罚,是让孩子在自己的错误里认识自己,产生内疚感、羞耻心,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由此可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必要条件,并给予相应的辅助。班主任应该尽量从班级琐事中跳脱出来,主抓班级整体的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及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班级具体的纪律管理、四项竞赛、寝室卫生等事务,要充分依靠并放手让班干部、寝室长和每一位同学来做,真正达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的目的。

四、班主任“以有为促无为”的策略与实践

1.培养学生的敬畏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不存侥幸心理。所谓“敬畏感”,在美学上是指人们在审美中面对崇高、狞厉、神秘事物所体验到的惊奇、畏惧却又爱戴、崇敬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就要求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而在班级管理上,我们所说的敬畏感,是指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纪律、规范、道德和特定对象的畏惧感、崇敬感等。敬畏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约束、限制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力量。因而,敬畏感可以让人从依赖、畏惧的心理转化成审美的、尊崇的心理。

因此,班主任在开始管理班级时,可以首先书面告知学生和家长,并利用班会课来与学生一起学习学校的相关纪律和规定。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民主讨论的形式制定一些详细的班级公约,以及违规时应受的惩罚;取得一定成绩或表现良好时,应得的奖励,做到赏罚分明。李镇西老师曾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伤害孩子的尊严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教育效果。”所以,当学生违反相关规定时,班主任可以在不伤害学生尊严的前提下,运用班规进行相应惩罚,比如打扫卫生、唱歌、为班级出黑板报等。而相应的奖励可以是免除一次值日、得到一份小礼物等。除了教育学生要敬畏纪律和规章制度,班主任还应该教育学生做到以下方面:敬畏他人(包括老师、家长、同学、学校职工甚至陌生人等),敬畏生命(包括自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敬畏自然(包括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生存价值),敬畏学习(包括对学习和考试的重视和态度)等。

2.培养学生的仪式感

“仪式”赋予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特定事件“与众不同”的意义,仪式感即在仪式之中产生的体验感。直白来说,所谓的“仪式感”,就是让你的某一个时刻跟以往的时刻不一样。法国童话《小王子》—书中对“仪式感”有这样的描述:

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小王子问:“为什幺?”“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幺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幺?”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由此可见,仪式感是对生活的重视,把一件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样。那幺班主任应该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和运用仪式感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开学典礼。班主任可以利用开学后的第一天第一节课举行如以“开学!你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的开学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开学典礼时穿好校服,班主任利用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让学生尽快从假期放松的状态中调整到学习状态。学生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开学宣言或者游戏活动等,尽快融入班级,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下阶段学校学习和校园生活做好准备。在所有的开学典礼中,新年级或新班级的开学仪式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之间陌生感比较强,相互不熟悉,对学校和班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不明确,所以班主任需要格外重视。

(2)班干部、寝室长、课代表竞选。在开学之初,班主任可以让有意竞选班干部、寝室长和课代表的同学提前准备竞选稿,并利用班会课精心布置教室,然后让他们到讲台上发表竞选演讲。竞选成功的同学,会当场收到班主任颁发的聘任证书。这幺做既有一定的正式感,让同学们重视班干部竞选工作;又能让竞选成功的同学有一定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威信,使得他们以后能更好地协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管理班级工作。

(3)运动会等学校竞赛活动。在学校和班级举行一些竞赛或活动前,班主任应该对同学们进行充分的动员和鼓励。在活动结束以后,班主任要尽快对在活动中获得名次或表现良好的同学,专门运用特定时间,在全班同学前进行表彰,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每次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可以根据考试情况,对成绩前十名、单科状元、进步明显的同学进行表彰,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颁发奖状,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4)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集体生日。例如在中秋节时,班主任可以为每位同学准备月饼等零食;在临近寒假的第二学期结束前,组织全班同学包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每个月的1日,为本月过生日的所有同学准备蛋糕,一起过集体生日,唱生日歌等。

(5)成人礼、毕业典礼等特殊时刻。在临近学生成人或毕业时,班主任可以组织相应的班会课.举行成人礼或毕业典礼,并邀请家长参加。班主任、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发表讲话,班主任和家长可以为每位学生准备相应的礼物,纪念人生的重要转折,强调成人礼和毕业典礼的意义,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予美好祝福和叮嘱。

(6)学期结束休学式。班主任可以在学期结束的休学式上,对一学期以来班级的各项表现进行总结,并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彰。对假期休息期间学生的安全和学习等相关问题加以叮嘱和要求。

3.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班级集体感是指全班同学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个班级的“班魂”。班主任可以在学期初召开“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以民主的形式经全班讨论,确定班级的主题词、口号、标语,并对教室进行布置,体现班级理念和要求。笔者在实践中把“做一个温暖的人——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确立为班级的主题理念,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温暖的人,让周围的人能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此外,笔者认为,班主任更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感渗透,引导同学们树立“班荣我荣,班衰我耻”的观念,强调“班级建设,一个都不能少!你——很重要!”在实践中,无论是军训还是其他各项活动,同学们都以“为班级争光”来要求自己,进而取得理想的成绩。而成绩的取得反过来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个人班级荣誉感和成就感的形成。班级集体感还会衍生出同学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并且,这些意识无形中可以督促同学们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自律自强,严格约束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五、结语

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摸索和实践,笔者发现“无为而治”治班模式不仅可以让班主任避免扮演保姆、保安、法官等多重角色,从“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疲惫不堪……”中摆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对于班主任来说,在“管”与“不管”“有为”与“无为”之间,有一个词称为“守望”。正如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说:“有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而我就在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喊住,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何不做一个班级里的守望者呢?守望孩子们学习,守望孩子们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民主与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