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川英 张祖辉

摘  要:“适合的教育”是当下教育的选择,也是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主要从学生“因人施教”,教师与“生”俱进,学校找准特色三个方面研究进行“适合的教育”的对象研究。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差异;共同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成为现实。“适合的教育”,首先是适合“谁”的。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答案。适合国家、适合社会、适合区域、适合学校等。对于教育来说,这些适合固然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则是要真正适合于学生。只有真正适合于学生,才能彰显素质教育的本真;只有更好地适合于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同时,适合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必然会直接促使学校教师管理的方式、教育管理心态的转变和调整,唤醒学校教师的思想师德教育良知,从而直接促进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一、因“人”施教,个性生长

“适合的教育”理念既是以国家和人民群众为利益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具体理论和实践,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每个孩子在先天的能力、后天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孩子的智商和禀赋这一重要的遗传因素,有少数的孩子明显比普通人高出一截,而更多的则是资质平庸。但是,在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方面,却往往具有很大的社会个体差异。因此,尽可能地充分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发掘和培养孩子的潜力,从而为孩子提供各种差异化的教育解决方案,为父母和孩子的青春期和成人健康成长助力,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和应有之义。

故发现其差异,因“人”施教,是“适合的教育”的对象和研究之重点和要义。如何让这样的教育方式真正适合于学生,就是为了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差异、尊重其差异,引导自己的学生从差异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只有“适合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育出每一个独特个体,包括其内心的创造力和智能。当然,因材施教,是个无限逼近的教学过程,永远都不能完美地实现。“适合的教育”就是我们需要教育适合于学生,让每个人的学生都希望能真正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本质应该是对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素质与自身社会地位等角色的相互适合。

二、与“生”俱进,幸福成长

在教育中,教师将自己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变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一顿美味学习大餐。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压力巨大,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虽有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教师依旧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创造者和工程师。

因此,要想有“适合的教育”,教师也是要研究的对象。只有教师在职业规划中,把师生共同成长纳入其中,才能通过改变自己,最终改变学生,从而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密不可分,并最终实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发现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差异与发展潜力,教师也要学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到自我,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幸福与生长。以朴素的人生观和感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心;以无私奉献的态度和精神,从事崇高的教育事业;以高超的教学技艺,展示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才华;以不断的努力和追求,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定要从根本上增强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兴趣。

三、适合校情,办出特色

学校和教师要继续积极探索一条富有自身特色和符合规律的素质教育办学之路,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本的新型个性化教学和师生关系,更加积极地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通过建立科学化、个性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多元化、系统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等方式,持续地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特色课和素质教育。

教育并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责任,教师的社会责任,家长在培养和教育我们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健康发展一直关乎着每个孩子和家庭的幸福,只有通过家庭的参与才能加入到“适合教育”的建设和实施中来,与社会通过学校、教师、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坚强的合力,这种“适合”才是真正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也只有这样,让每个广大学生都有可能真正享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学校和社会都应该要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适合的教育”,不唯高考分数,不唯世界名校,不唯本科学历,为广大学生及其子女提供一个人人都能学习成才、人人都有发展平台的良好教育环境和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0(20):9-12.

[2]程敬宝,袁小鹏.学生主体论与现代教育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2):68-71.

[3]陈玉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教师博览,2003(7):4-5.

[4]陈登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1):71.

作者简介

胡川英(1990—),女,汉,四川省南充市,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

张祖辉(1991—),男,汉,江苏省南充市,本科,中学二级教师,数学教学及教育理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构建适合的教育:农村高中生学养发展的困境调查及对策研究》子课题,编号:D/2018/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