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丹 赖德文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8)

教育部在2022 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部署数字化教育战略方案,将需求视作导向,加大融合力度,提升创新赋能水平,拓展驱动应用,在“互联网+教育”发展方面不断发力,使得教育数字化教育模式的发展速度随之提升,加快教育智能升级。[1]随着信息化对教育影响的日益加深,深度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二者间的联系,依托于新媒体本身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铸魂育人作用而提供帮助,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何探索智慧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使大学生的交往形成互为主体的良性关系,推进建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所处的主体位置,本文将围绕这一领域展开重点讨论。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1 新媒体时代扩展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空间与时间

新媒体是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人类社会中应用的多种多样的信息大多数来源于新媒体,它以无形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每一种信息几乎都在飞速地产生和传播着。世界的信息是一个整体,组建集合了多重信息资源于一体的全球化交互系统网络,打造出在属性上具备统一性的信息区域空间。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信息资源的传递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和接受信息,在信息面前充分实现了自由平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是一种理想的传播工具,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大学生始终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大学生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他们所处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各式各样的信息漫天飞舞,向高校席卷而来,大学生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这个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将新媒体技术主动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观念具有较高的创新、引领、示范效果,可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传播效果,具备重要意义。

1.2 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性和无限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将过多的关注点落在师生双方间的交往方面,对学生与学生间交往、学生与家长间交往、教师与家长间交往严重忽视,在教育的主客体要素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人们一如既往的传统交往方式,避免了交往的强迫性,隔着屏幕避免了大多数面对面交往的尴尬,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普遍可能,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创造无限可能。普遍交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人们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关注点而形成全新的共同体,自然养成一种互为主体的良性关系。新媒体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走出与同学、教师和家长交往的局限性,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圈,学生能够因此而进一步展现自我,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包括收获知识以及收获情感,从中可以体验满足、欢乐等积极情绪,在潜移默化之中能够得到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1.3 新媒体技术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大学生作为主导者更加喜欢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交流、沟通。他们更加适应于自己通过互联网寻找针对自身实际需求、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互联网+”这一战略的指引,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切入点[2],探求鲜活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互联网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协调各个工作环节的高效发展,客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托大数据、新媒体等新时代信息工具,引导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误导,阻止错误的思想发展,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帮助高校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学习。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2.1 信息的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价值观

进入21 世纪后,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愈来愈强,然而面对其双面性,如何趋利避害是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的一大难题。新媒体信息本身是多元化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种媒体都将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娱乐风潮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通过新媒体相关资源的运用能够感知娱乐性,同时也可以感知趣闻性,但实际上,新媒体为用户呈现的内容在表达方面有一定不足,比如,短视频中出现的恶搞问题便是其中的代表,原本严肃性较强的新闻报道或政治资讯经由改编而以娱乐内容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使得信息本身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打了折扣[3],思想政治主流价值观在娱乐风潮中一度被淹没,新媒体以通过无形的网络突破校园围墙的限制潜移默化的深入大学生的生活。逐渐成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并使其产生依赖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携带着大量不良信息和无效信息,不仅会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信息时产生极度忧虑,严重时则会使大学生形成反伦理和反社会的消极思想,影响其身心发展。

2.2 教育的延时性及信息内容的复杂性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教育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但信息传播的方式千变万化,诸多公共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发生后迅速在网络新闻媒体上不断传播、扩散并进行发酵,各类媒体平台价值导向和宣传侧重点有所有同,在不同程度上可能会阻碍高校学生对事实真相的了解和判断。如何把握教育时机、第一时间使其进入思政课堂并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使其产生积极理想的效果是思政工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同时新媒体信息具有复杂性,新媒体下的信息的交流平台大多以“隐身”的方式出现,信息的源头大多具有不可查证性,甚至一些信息从源头开始就是错误的。网络环境复杂,也会有一些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反复叠加而覆盖了原来的本质,一些不良信息就会沿着新媒体这一路径走进大学生的世界,缺乏判断力的高校大学生,容易在面对由新媒体传递出的错误信息时容表示接纳,在思想上因此而受到消极影响。此外,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为每个个体提供了将观点发表于媒体平台的机会,已有内容被改动后可能会影响思想政治内容的公正力,使得大学生识别、辨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力受到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的发展成果。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技能不足制约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面对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逐渐深入教育领域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技能不足的问题就日益暴露出来,相较于传统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现在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者者直面教育工作现实,提高信息化技能。教师团队中,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仍停留于对于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应用、制作思维导图等,演示文稿展现的案例还停留在多年以前、单一枯燥且重复使用,对于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内容形式单一古板陈旧缺乏创新,课堂点名规律一成不变,学生被动接受,甚至会被学生摸清规律,进行有选择的逃课,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抵触性,容易产生投机取巧的想法,导致教学质量降低。部分教育工作者应对“互联网+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到底为何物并未深层把握,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形式改为新媒体形式,并未对教学实际情况加以考虑,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转变表面上做出了改变样子,从教育质量的实质上收效甚微。这些因素都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二者之间的融合性,不利于利用率的提升,对新媒体教学方案的充分发挥产生了制约作用。

3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策略

3.1 培育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处于服务主体地位,大学生们拥有较强的思维逻辑和好奇心,相比传统媒体时代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把握信息主流方向、定向定流地进行信息传播的模式,现在多姿多彩的新媒体教学方式,更加受到了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正如此,夯实大学生所处的主体位置,打造主体模式[4]是重点应该关注的。此外,在新媒体与教育融合的时代,需要培养大学生在信息传递中的主体性和自由表达性。新媒体时代信息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重要客体,新媒体平台上有从多大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源信息以及学术研究成果。但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并非知识,二者无法等同,信息包含利弊,如果希望促进其正向运用,就要通过理性的筛选以及合理的加工从而得出明确表达结果。需要对大学生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加以增强,确保表达合理,大学生只有在对信息形成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合理应用,由此可以表明大学生处于主体性地位。

3.2 深度强化教育主客体的新媒体素养

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所具备的媒体素养提供保障,这对于新媒体时代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被视作首要前提。新媒体素养指的是受众解读、判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5]新媒体素养会驱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监管、控制新媒体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增强能力,保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积极科学地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设置线上签到、网络课堂答疑等等。要熟悉掌握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针对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环境背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创新理论教学模式,依托于新媒体所提供的广泛资源,令学生能够以线上平台为依托实时查找学习材料;基于对新媒体即时交流功能的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在线上互动与交流期间完成;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强大功能可为学生提供知识共享的机会。[6]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融入一些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但要时刻注意对其舆论尺度的把控,以此增强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和其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充分认识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新媒体展现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在应用新媒体方面不断提升自觉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度来看,接受教育期间应以法律法规来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在道德观念、发展意识方面不断提升,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对自身价值取向不断进行完善,紧跟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主题,形成正确三观。院校要全面加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素养,定时为教育对象开展相关讲座,为教育工作者举办培训活动,鼓励其积极参与,推进其教育能力与时俱进发展。

3.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在媒体形式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媒体模式下理论宣讲性强、语言多生硬古板的的特点,致使高校大学生对其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新鲜感。而新媒体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存在过于“新”的特性,这种“新”一方面体现在大数据算法下的推送机制,用户喜欢什幺就推送什幺,这种“投其所好”的推送方式,将许多大学生用户与他们不经常关注的政策宣传,道德规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文章隔绝开来,使大学生出现认知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新”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掌握话语发声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想说什幺说什幺,不良的话语信息会混淆视听、引导舆论的发展,忽视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义务,使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富有更多挑战。因而,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还只是教育的辅助工具,伴着未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和学生借助新时代教育媒体、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和教育教学技能手段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讲授资源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关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多媒体技术应用及教学云资源平台的搭建;在教育环境上更加强调融媒体模式下的文化、教育宣传平台的构建,从而形成全员参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打造更加生动丰富更加适合学生成长学习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

言而总之,随着科技、网络的持续保持不停发展和青年学生对网络依赖性的与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和育人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容、方式等层面积极创新,进一步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二者的关系。切实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