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龙

摘要: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的推进,各地的方言包括(五台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普通话的普及就是取代方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导致相当一部分方言被普通话同化,甚至部分方言以及当地的一些民俗文化的流失,而方言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沉淀与精神财富。本文以五台方言的基本特征和现状为例展开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保护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措施来保护方言的存在和延续,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多样化

五台位置及方言的基本描述

五台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其五台话属于晋语五台片,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其方言内部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就五台方言以黄土坡为界又被分为上五台方言和下五台方言,所以不易被深入研究,从而有关五台方言研究的专着不是很多。在这里笔者主要描述五台方言的两个典型特征。

(一)五台方言中复杂的“们”

五台方言中“们”语法分布极为复杂,既可以作为单数,是“我”的意思并传达一定主观情感;也可以作为原始功能的复数,是“我们”的意思。"们"指称单数遵循句法位置等级序列和领属结构中核心名词私有化等级序列。"们"表达主观情感义在句法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违反合作原则以传达主观情感是人称代词复数指称单数的动因。而语义层面复数外延大于单数、认知层面复数指称可以模糊个体是复数指称单数实现主观化的两个基础(韩沛玲,崔蕊:2015)。被号称民国军阀中唯一的“不倒翁”和“山西土皇帝”的阎锡山就是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今属于定襄县)。1911年到1917年前后阎锡山被举为山西都督和兼任山西省省长,期间阎锡山的母亲去省城太原探亲。一日临近正午,一卫兵问阎老太太中午要吃什幺,当时问夫人说了一句典型的五台话“们不饥”。厨房不知道这道菜到底是什幺,下面的卫兵们跑遍大街小巷也没打听到这道菜。直到阎锡山回来,卫兵们才知道“们不饥”原来不是一道菜,而是“我不饿”的意思。显然,在这个地方,“们”就是单数概念,是“我”的意思。可见五台方言的内部结构中的个别现象的确复杂,不容易被外人听懂甚至连晋语其他片区的人都不容易听懂。

(二)五台方言中大量的“了”尾音

在五台方言中,有大量的“了”尾音,其主要出现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后面,使得五台方言十分复杂。大量的“了”尾音让外人听起五台方言来十分拗口,甚至感到晦涩难以理解。出现在名词前面的“了”尾音,比如:桌了,茄了,裤了等等。出现在动词后面的,比如:吃了,洗了,扫了。我们不难发现出现在动词后面“了”尾音的这种情况似乎很接近普通话,因为在普通话里我们也会说到:你饿了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台方言中个别动词后面加“了”字,往往容易转化为名词,例如:他是个瞎了。在形容词后面接“了”音,往往可以转化为名词,比如“小了(儿子)”“疯了(疯子)”“瞎了(瞎子)”等。

五台方言及文化的流失

由于近几年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五台方言中的个别词汇受普通话的影响,逐渐退出了人们的交际舞台,有正在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这一现象导致年轻的一辈不能理解上一辈所说的话,爷孙两代之间出现交流的隔阂(朱红红,2007)。比如“取灯了(火柴)”“好面(白面)”“风发(感冒)”,这些词汇在现在的五台方言中很少被提及到,即便提及到,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们会说,然而小一辈却似懂非懂的样子甚至直接不理解。

方言的退化导致文化的流失,五台地区又是红色革命基地,有阎锡山,徐向前,徐继畲等老一辈革命家。五台县又有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背后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对红色革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开发与研究,必然少不了和当地上了年纪的民众进行交流,更少不了查阅当地的一些旧的书籍资料。可是迄今为止,部分五台方言中的文化现象由于人们不加以保护逐渐消失,这一消失给外界人们对五台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充分体现了方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的作用,那幺五台方言的退化必然阻碍研究人员对五台佛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方言的退化导致文化的流失,而文化的流失导致无法研究历史文化现象和文化的传承。

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更好更方便地交流,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完全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必须保护地方方言。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且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换句话说,方言和普通话关系相当密切,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普通话的推广是全国人民凝聚一体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方言是我们一个民族和地区的象征,方言是一种情结,可以增进一个地区人们的情感。所以普通话的推广不是让我们丢弃方言,忘记传统,而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我们的方言。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让两者互相推进,齐头并进,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

具体到五台地区,要继续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吸收优秀的文化与人才,同时将自己的文化与精神传播出去,与世人同呼吸,共命运。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五台方言,不能将其丢在一边,任其流失。毕竟五台方言中蕴含着五台佛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精髓,五台文化和习俗离不开方言的承载。没有了五台方言,人们更是缺少了一种归属感和恋家的情结。所以正确看待和处理五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对于五台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增进当地人们的情感。

方言保护的具体措施

面对方言流失的现状我,当地有关部门不得不应采取立法、媒体宣传、保护地方艺术及开展方言学术研究等措施保护方言,促进普通话和方言共同发展。(张文凭,黄波,任月芳,2011)。

(一)举行关于推广方言的节目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时刻不能丢弃方言,方言是我们当地精神文化的载体。为了保护与推广方言,我们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方言节目,在节目的氛围中体会与领悟方言的精髓,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达到传承和保护方言之效果。那幺在节目中怎幺样才能处理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切记在节目中要保证普通话的标准和方言的地道,不能使用地方性的普通话。五台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主持人的普通话贯穿整个晚会,然而在节目中选用了地地道道的五台方言,使得男女老少看起节目来有种亲切感。

(二)收集并编写方言的书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养一支专业的队伍来收集当地的方言,编写成册。在编写时,还可以将五台方言和普通话进行系统的对比,这样可以使人们在保护五台方言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真正实现了方言和普通话共存的和谐局面,打破人们长期以来的一种错误的传统观念-----推广普通话就是消灭方言。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把方言编写成册还可以使后代人更好地了解与传承五台方言,可以使研究家们可以通过五台方言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三)应用多种手段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

自普通话从1982年确立了法律地位到1992年普及普通话以来,普通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推广普通话就是取代方言(杨文颖,2015)。为了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当地教育部门在教材编写中可以有意识在文本中体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们学习普通话,保护方言。此外,当地政府还可以在公共场合进行标语或者发放相关的资料进行宣传,长期以来,人们就会潜移默化地意识到普通的推广和方言并不冲突。

总结

方言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载体,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精神财富,这是其他元素无法代替的。通过研究一个地区的方言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现象和民族风俗,然而由于普通话的普及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普通话的普及就是取代方言,甚至诋毁方言,全民族必须讲普通话。这一错误的观念导致了方言中的部分元素或部分方言完全走向消失的现象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部分学者无法进一步研究当地的文化与习俗,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多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于全民来说,保护当地的方言是一项义不容的职责。保护方言,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韩沛玲,崔蕊.晋语五台方言中的“们”——兼谈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指称单数概念的动因及机制[J].南开语言学刊,2015,(02):96-103.

[2]朱红红.五台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从词汇的角度[D].山西大学,2007.

[3]张文凭,黄波,任月芳.普通话的普及与方言的保护——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J].语文学刊,2011(09):89-90+107.

[4]杨文颖.浅议汉语方言的保护与普通话的推广[J].金田,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