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威威

摘要:随着大国崛起和文化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在世界文化秩序中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文化也因此成为国家或民族身份建构和认同的重要标杆。中国已迈入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也走上了新征程。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大国崛起和文化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在世界文化秩序中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文化也因此成为国家或民族身份建构和认同的重要标杆。中国已迈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自信、国际传播、话语权提升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也走上了新征程。

尽管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显着,但是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十分缺乏,很多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很局限,这对中华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不仅要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传播当代中华文化,从而达到让海外受众全面了解中国的目的。

那幺,如何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建设世界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案例分析

中国有很多传统民间手工艺,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诞生了许多精彩故事,它们是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好故事,记录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因此,在新时代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最佳载体之一。

《中国非遗·匠心传承》是中国网“探索中国”脸书主题账号的一档讲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的短视频节目。每期长度4-5分钟,结构采用“三段式”——这项非遗技艺是什幺?怎幺做?如何传承下去?多数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演与作品这一阶段,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技艺特点与文化以及一代代传承人如何坚守传承的故事了解甚少。这档节目就是利用社交媒体这个“小互动舞台”,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沟通,让更多的海外网友不仅了解并欣赏中国非遗之美,同时还能深入体会中国匠人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截至2019年5月,该系列节目制作发布了七期,包括《内联升手工布鞋:传承百年的时尚》、《兔爷儿: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皮影戏:指尖上舞动的古老艺术》、《京绣:一针一线的宫廷艺术》、《口技:唇齿之间流淌的自然之声》、《抖空竹:双手舞动的快乐人生》和《杨柳青年画:传承千年的古老艺术》。节目在脸书上的总阅读人数超过401万,视频总观看量超过62.1万,有19.6万人次参与互动。节目获得全球各地读者的关注、喜爱和大量积极反馈: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读者把中国的抖空竹与本国类似的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澳大利亚读者询问空竹博物馆具体位置,迫不及待想要去参观;印度读者夸赞中国的京绣作品太美了,想要通过网络学习这门手艺。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文化的海外关注度不断提升。借助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该节目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同时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二、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幺,怎幺讲的问题。

《中国非遗·匠心传承》这档节目,通过实践回答了这两个问题:采用真实、生动、鲜活、社交化方式讲述中国人是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的故事不仅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还能塑造国家形象,增进文化认同。

三、社交化是新兴媒体的着力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提升我国高度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在讲清楚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节目的社交属性和互动效果。

《中国非遗·匠心传承》系列节目从海外受众的视角策划采访,不仅告诉读者“是什幺”,还讲述“怎幺做”,从而增加内容的信息量和互动性。此外,由于社交媒体产品所能承载的文字信息相对有限,因此每一期选题都以视频和稿件相结合的形式发布,视频侧重视觉效果,稿件传递更多细节内容。

四、总结与思考

分析《中国非遗·匠心传承》系列节目的传播效果,本文发现,从发布渠道看,多通过境外社交媒体平台英文报道;从时间分布上,具有随意性,未能与重大时事相结合。从外国人的接受程度看,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这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启示。

《习近平新闻思想》一书中讲到,讲好中国故事,要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中国非遗·匠心传承》系列节目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增添外国人参与和体验的环节。切实做到“融通中外”,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既要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情感共鸣点,又要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兼收并蓄。

要找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融合差异的结合点,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融合。

总之,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方式和渠道,因传播媒介的变革,以及传播主体的发展而显得越来越开放、多元。中华非物质文化匠人作为中华文化影响力生成中的影响者,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播主体,而且是民族精神的拥护主体,其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构成因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借助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能力,提升新战略的实际效益。因此,中华非遗文化传播,需要充分洞察我国文化的精彩故事,真诚打造与境外受众的文化关联,才能向世界更好地讲述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