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兴曲是产生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抒情性乐曲体裁。本文通过对弗朗兹·彼得·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D.899 Op.90 No.4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演奏体会方面的探索,着重探讨了音乐材料中主体材料的一致性。

关键词:弗朗兹·彼得·舒伯特;即兴曲;动机

一、弗朗兹·彼得·舒伯特

十九世纪是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灿烂、最群星闪耀的年代。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纯粹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第一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

二、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这一世纪是情感宣泄的世纪,是多愁善感的世纪,是和声极度发展的世纪,是结构大胆创新的世纪,是音乐大师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的世纪,也是钢琴音乐发展到巅峰的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继承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探索,同时作曲家又受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更加关注个性细节、情感、想象、音响效果。

舒伯特所创作的八首即兴曲是即兴曲体裁中的典型代表,而《降A大调即兴曲》更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且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整首作品看似规整,却又不失自由。

三、作品分析

1、曲式分析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即《即兴曲D.899 Op.90 No.4》)共有277个小节,曲式结构为带有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A—B—A)。

首部(A部分1—106小节)为带有变化反复的单二部曲式,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

展开部(B部分107—160小节),作为独立的三声中部,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从降A大调进行到升c小调。从头至尾贯穿着三连音节奏的半分解和弦,犹如溪水潺潺,川流不息。

再现部(A部分173—277小节)几乎是呈示部的精准再现。

2、主体材料一致性

首部(A部分1—106小节)为带有变化反复的单二部曲式。作品的1—38小节为A部分中的a段:旋律声部是由16分音符组成的短琶音,和声部分是由连续的柱式和弦连接组成。39—71小节为A部分的b段,舒伯特将a段中两个小节一个乐句变为一个小节一个乐句,把旋律中的长句所称短句,低声部的切分节奏也进行了缩减,使音乐变得更加欢快、明朗。连接段(72—79小节)与b段形成了对比,运用对位的写作手法,旋律优美、柔和、富有歌唱性,将和弦分解为三连音的形式贯穿其中,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b1段(80—106小节)是b段的变化重复,舒伯特运用缩减手法重复了b段,使音乐的内容表达的更加深刻与完整。

整个作品中的旋律都是由一个主导型的动机发展、贯穿,从而把整个作品有机的融为一体。在A部分中,这个主导动机是四个16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短琶音),若将每一拍的四个16分音符分为一组,那幺这一组音符中相邻音符间的关系均为三度关系(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是上三度的关系,第二、第三个音符和第三、第四个音符之间均未下三度的关系)。在这个主导动机的基础上进行模进,从而加强语气,作品的第1、2小节为第一乐句,第3、4小节为第二乐句,且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因此a乐段是在重复和模进中进行。而在呈示部的b乐段,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模进,它是对音乐语气的一种加强,对音乐的发展起到推动前进的作用。

展开部(B部分107—160小节),作为独立的三声中部,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从降A大调进行到升c小调。这一部分是情绪的真正展开,是一个具有鲜明对比的新主题、新材料。B部分的乐句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多层次的声部划分,即织体层次感很强,其旋律在高声部,且多出现半音或全音的级进,中声部均是以8分音符为主的和声形式存在。在B部分的结尾中(161—166小节)由等和弦的转换引出了再现的音型,持续了六个小节的属准备最后回到了A部分,同时再163、164小节还运用到了属九和弦,造成了乐曲更加渴望寻求解决的效果,这种和声的进行给人以强烈的期待感。

再现部(A部分173—277小节)几乎是呈示部的精准再现,只是结尾句不同。首部与再现部以16分音符为主的跑动,中部的六连音和弦为主的伴奏,塑造了统一的音乐形象。虽然节奏型单一,但是在音区与调性上做出了对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

结语:

本文以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为例,从曲式、调式调性、音乐动机入手,结合自身的演奏体会,探究了本首作品音乐主体材料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笔者对音乐作品创作的兴趣。

作者简介:张理想(1996.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