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娇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江苏】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科学课堂也向着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儿童立场”出发,通过探讨变身孩子王、开展趣味教学、教学做合一这几个方面来研究“慧玩”理念下的科学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探究活动中学习新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推动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慧玩”,是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快乐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学的起始点,也是学的最佳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慧”是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玩”是基于儿童立场的趣味探究式学习。“慧玩”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慧”和“玩”是不可分的,往往是以玩激趣,做中研学,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趣味性探究活动;同时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一、变身孩子王,陪“玩”引“慧”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教材中不少知识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而且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科学现象。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乐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慧玩”科学教学时,更要善于发现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结合点,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贴近儿童生活,变身孩子王,站在儿童的角度,把教材引入学生的生活,陪着学生去直接体验。教师通过有设计的陪玩,有目的的陪玩,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由、快乐地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三年级《大树和小草》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常见的校园植物卡,课前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利用课间通过图卡去认识校园里的常见植物,并且教师可以变身孩子王,陪一些小组一起寻找。这样不但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做好课前铺垫,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上课时谈话导入: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你们认识这些小草吗?它们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边说边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和学生们一起寻找到的小草的图片,让其他学生辨认,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出示狗尾草,你认识它吗?你仔细观察过它吗?激发学生在教室里进一步观察的欲望。在指导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后,分发狗尾草,要求学生有序观察、用简笔画画出狗尾草的样子。随机挑选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指出狗尾草的茎、叶、果部分,由其他同学猜。之后,各组再分发一根带有叶和果实的香樟树枝,通过观察比较校园里的香樟树与狗尾草的叶、果实和茎,顺势出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概念。最后师生一起用维恩图,整理大树和小草的异同点。在比较相同点时,学生也体会到了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这样,教师变身孩子王,带领学生课间留心校园植物,借助校园中常见的大树与小草展开教学,观察和研究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异同,帮助他们学会分辨,使他们在玩乐中体验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开展趣味教学,以“玩”生“慧”

小学科学包含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常识,虽然学习起来浅显易懂,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慧玩”科学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开展趣味教学。当然,这里所提倡的趣味教学并不是纯粹为了趣而去玩,这样只会是浮于浅层次的玩,并不能让学真正发生兴趣。开展“慧玩”科学教学时,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准备有价值的材料,打造充满童趣味和科学味的科学课堂,唤起学生对探索科学知识奥妙的激情,以“玩”生“慧”。

例如,在开展三年级《磁铁有磁性》教学时,教学伊始,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钓鱼”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鱼竿有磁铁,一个鱼竿没有磁铁,邀请坐得最端正的两位学生上台比赛钓鱼,其他同学当裁判。比赛钓鱼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那台下的其他同学想不想一起玩钓鱼游戏啊?”这句话一抛后,学生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一个个跃跃欲试。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课堂具有童趣味,起初,我把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这一环节创设为一个钓鱼的情境,每组都发了装有磁铁的鱼竿,每组的材料上都贴了小鱼贴纸。然而当我在课堂上实施时,学生们都兴高采烈地玩起了钓鱼游戏,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以及辨别硬币环节中,学生的小手总忍不住再去玩小鱼和鱼竿,做不到认真交流、讨论、倾听。而且用磁铁鱼竿钓鱼比直接拿着磁铁吸要费时,影响了上课的节奏。所以一堂课下来,好玩,但研究结论不出彩。科学课堂不应满足于有趣好玩,还要有意义。后来,这一环节,我还是以钓鱼为情境,但是去掉了鱼竿和小鱼,减少了材料表面上的花哨,给每一小组提供条形磁铁以及学生们常见的螺帽、尺子、夹子等十余种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在“玩”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不是铁做的。由此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铁材料做成的物体。

这样教学就回归到“慧玩”的本质,把宝贵的时间移到了“动手动脑玩磁铁”中去,为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玩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探究学习中,以“玩”生“慧”让学生认知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从而乐意学,学得活,学得好,让学生爱学。

三、教学做合一,“慧”“玩”相融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这句话对于“慧玩”科学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玩”,即用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来“做”。如果没有教师精心合理的教,儿童的玩就会比较盲目和零散。开展“慧玩”科学教学时,需要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去玩,玩后要善于思考,并将玩后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慧”“玩”相融,让学真正发生。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时,教师运用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能把盐淹没,过河后发现只剩下口袋,盐去哪里了?学生可能说到溶化、化等,顺势引出“溶解”这一课题。然后紧接着提问: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是怎样的?沙子在水中的状态又是怎样的?科学的本质就是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而这个关键在于老师问题的有效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轻轻搅拌,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变化。引导学生从水中是否看得见食盐、沙颗粒和沉淀等角度描述,并一起讨论:哪些现象能够判断“盐在水里溶解了”,“沙在水里并没有溶解”?

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发现了溶解的主要特征。接着出示面粉,提问:“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引出新的问题,“面粉在水中的现象更接近于食盐和沙中的哪个?”随后小组合作实验观察,运用上个环节所学溶解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判断它是否溶解。由于面粉沉淀速度比较慢,教师顺势继续引导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一个新方法——过滤,而后通过过滤混合物,促进溶解概念的提升。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课后布置学生调查,还有哪些物质会溶解在水里?哪些物质在水中不会溶解?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样,教师将教、学、玩合一,将教育目标融于游戏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以“玩”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轻松愉快地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玩的天性,从“儿童立场”出发,不断创新和探索科学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慧玩”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为学生打造“玩的小天地,学的大舞台”。使学生们在玩中启智,玩中正本,玩出灵动,在玩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