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第六中学 郭星波

为了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不断创新,今年小片区再次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其中七年级探讨课例是选自北师大《数学》七(上)第五章第一节《今年你几岁了?》,这是初一学生在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来自霞浦六中的李碧琴老师、霞浦三中的林开绍老师和霞浦五中的吴雄老师围绕本课例,展示了不同的案例设计,凸显各自的教学风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三位老师独具匠心的课堂开局使众多听课者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一、精彩开局的再现

1.对话式:李碧琴老师的开局——你来猜一猜我的年龄。

老师:(笑容可掬)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年轻吗?

学生:(学生脱口而出)年轻。

老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今年几岁吗?

学生:(齐答)想知道。

老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乘2减5得75,你们猜一猜我的准确年龄?

学生 1:(75+5)/2=40

老师:不用算术方法能算得出来吗?

学生2:列方程,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那幺乘2再减5就得到等式:2x-5=75

学生纷纷发言: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还能得到等式2x-75=5、2x=75+5、x=(75+5)/2……

此时再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等式特征,回忆小学学过的方程概念,从而归纳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小品式:林开绍老师的开局——我能猜出你的年龄。

(铃声响后,从教室门口走进两位同学“小明”和“小彬”,在台前表演)

小明娇气地说:小彬,我能猜出你的年龄。

小彬不解地问道:你是怎幺知道的?

小明紧接着问:你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

小彬答:21。

小明迅速答道:你今年13岁了。

小彬竖起大拇指:OK!

(两位同学回到座位,全班鼓掌!)

教师亮相,并问同学们:小明是怎样知道小彬的年龄?

学生交头接耳……

3.游戏式:吴雄老师的开局——猜日历。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个小游戏——猜日历。(幻灯显示2014年11月日历)

老师:你们只要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就能马上知道这三天是几号,谁先试一试?

学生1:和是39。

老师:这三天分别是6号、13号、20号。

学生 2:和是 24。

老师:这三天分别是1号、8号、15号。

学生3:……

(学生欢呼,又很纳闷?)

老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幺这幺厉害吗?这个神奇的方法就是通过方程来解决,今天我们一起感受方程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精彩开局的评议

听课教师对三节课的开局给予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通过三位教师不同的情境导入,改变了传统数学课沉闷、枯燥、被动的现象,展现出富有激情、生动有趣、师生互动的课堂新气象。

1.体现了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老师把原有教材“猜学生的年龄”改为“猜老师的年龄”,迎合了低龄学生对老师年龄更感兴趣的心理。“我来猜猜你的年龄”与“你来猜猜我的年龄”一字之差体现了教师由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的转化增强了教师亲和力,缩小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引出方程的概念十分自然,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掀向高潮。

2.倡导“玩中学”、“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林老师精心创作一个学生表演的小品,让课本中的“小明”和“小彬”动起来,改变了教材原有单调的呈现方式,这是教师创造性“用教材”的突出表现。教师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此时学生不再感觉数学是遥不可及而深奥无比,他们在游戏、小品等趣味活动中“玩中学”、“做中学”,让枯燥的数学有趣易懂,这样的安排是教师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3.营造了师生互动、情趣浓郁的学习氛围。吴老师善于把握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一起玩猜日历的游戏,首先使公开课严肃的气氛瞬间变得宽松,学生紧张的心理也得到调节;其次,猜谜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活动,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学习心向,通过一系列学生出谜面老师出谜底营造师生互动的形式,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课堂十分热闹,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精彩开局的启示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局是整堂课的关键,精心设计开局部分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三节课的开局都在情境导入上作了精心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我们对情境导入的意义和途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情境导入的意义。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情境导入有以下积极意义:(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的情境导入,会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2)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总是产生于情境之中,情境导入必然驱动问题的产生,会使学生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断唤起学生的质疑、探究的意识;(3)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情境往往伴随着活动的过程,面对熟悉而又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从中获得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2.情境导入的途径。选择合适又具有较好教育功能的情境,必须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有:(1)悬念导入。如用“你来猜一猜我的年龄”制造悬念,从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2)活动式导入。如借助小品表演、猜谜等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3)问题导入。教师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老师(猜日历)为什幺这幺厉害吗?”唤起学生质疑和探究的欲望,从而顺水推舟引入课题的方法。(4)故事导入。从数学历史故事、来自生活中的数学、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入手,如德国“数学王子”高斯求解1+2+3+…+100的故事,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5)类比猜想导入。它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产生知识迁移,这样引入新课也比较自然。(6)实验导入。如摆放火柴、拼凑七巧板、玩扑克“24点”,在实验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增强体验和感受,进而探究规律。

总之,精彩的课堂开局是打造活力课堂的基础和保证。叶澜教授积极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前,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只有教师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才能作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回归课堂。

[1]七年级数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199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