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 洪雯雯

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广泛关注到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尤其是要抓住那些具备一定学习潜能,有较大改善和提升空间的学生,对他们展开合适的心智教育,挖掘利用这部分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素材,挖掘其中包含的各种生活化元素,以此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法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中要注重潜能生的心智培育

1.适时展开情感教育。

对于潜能生的教育引导过程而言,教师首先应当有效落实对这部分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会包含大量情感教育素材,教师可以首先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在良好落实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合适的教学延展与拓展。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上更加丰富,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课本中没有的学习材料,对学习主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发潜能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有助于潜能生更好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2.让教学主题开放多元。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还应当让教学主题更加开放多元,让学习内容更为丰富,这不仅会提升知识教学的实效,也会有助于潜能生的心智培育。潜能生应当更多的受到教师的关注,这部分学生虽然目前的学习表现未必十分理想,但是,他们内在的潜能却不容忽视。一旦教师的教学引导方式合适,对学生采取的指导方法起了效果,潜能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有大幅提升,学习表现也会有极大的改善。课堂上教师要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引入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并且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和学习材料,结合这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开放化的交互讨论空间。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潜能生的思维会慢慢活跃起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学习的效果会有积极改善。

比如在教学《友谊的天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男女生分班教学的利与弊”为主题展开辩论活动。基于这个辩论活动,给学生理解这一学习主题提供了开放化的视角,尤其是随着学生辩论的逐渐深入,大家慢慢开始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辩论的主题,这个过程可以成为学生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参考。在辩论活动中,不少潜能生会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样的活动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对潜能生的心智培育。

3.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为了避免课程学习的理论性过强,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积极构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多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尤其是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会关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探析,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论知识,形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认知。这样的教学过程很好地搭建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和体现,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热情更高。

比如在教学《交友的智慧》这一节内容时,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研究这节课的内容。教师首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说出自己对友情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不合理的友谊观进行相应纠正,让学生了解交友的智慧,明确各种朋友类型,正确处理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交友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并且鼓励班上其他同学为其出谋划策,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整体交互空间,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升课堂教学综合质量。

二、教学中动态资源的合理利用

1.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合理预设。

在展开动态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课堂做有效预设。合理的教学预设能够让教师做更充裕的课前准备。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要思考课堂上引入的教学案例及学习资源能否和教学主题紧密关联,并且为知识教学带来推动效果,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展开预设。另一方面,教师要事先预设学生在看到这些学习内容和材料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包括学生是否对这些材料感兴趣,这些学习资源能否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引导的作用,以及引入这些材料后是否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探究和讨论。做好这些方面的教学预设,才能够让教师对之后的教学活动有更好的把控,让动态资源在课堂上起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比如在教学《学无止境》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准备在课堂知识解析时引入这样的案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当前社会中人们获取讯息、学习知识的方式都在慢慢发生转变,大家生活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获取知识不再是仅仅依赖于学校环境,网络上有大量学习素材和资源,这些内容可以极大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有些人甚至会在未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就通过了国家的相关升学考试。给出这段背景材料后,教师随之提出问题:网络渠道是否可以替代校园渠道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做了相关预设。首先,教师会充分肯定这段材料和教学主题的关联性,能够为学习主题的探究提供辅助。同时,教师预设了学生看完这段材料后的各种想法和观点,从之后学生的讨论结果来看,教师的大部分预设都合理。基于有效的教学预设,让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节奏,更好的组织学生之间的观点交互,基于这个案例的解读有效推进知识教学,达到课程教学预设的目标。

2.处理学生间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很多学习内容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关联,这部分内容通常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学习主题,除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典型问题或者困惑。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入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尤其是那些和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的实例。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会让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热情更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不仅如此,引入和学生生活有紧密关联的问题,可以透过问题的探究带给学生一些好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有更好的处理和应对能力,这会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课程学习收获。

比如在教学《青春懵懂》这一节内容时,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关于早恋问题的探索。教师可以引出班级内现有的实例,由于之前班上有两名同学因为早恋而受到批评教育,这使得其他同学对他们都很关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引出这个实例后随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且逐渐将话题过渡到“责任和理想”上来,向学生传递正面价值。透过这个生活实例的讲述,教师要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男女同学之间正常的交往是被鼓励的,但是,早恋却不被允许。教师要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爱情应当建立在责任和理想的基础之上,这才是爱情能够稳固生长的基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结合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并且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正面价值。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理论知识有良好落实,这也可以很好的化解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多重教学价值。

三、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1.在分析辩论中丰富课堂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有代表性的范例或者实例,随后引发学生就具体问题展开多样化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观点不同的还可以鼓励大家进行辩论。这是一种很好的课堂互动形式,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充分参与,这也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多样性,并且让自己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可以多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互动活动。这不仅能够让教学的整体氛围轻松活跃,这也会加深学生对于问题背后知识要点的理解认识,能够让知识教学的综合目标更好的达成。

比如,在讲到《善用法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入这样一个例子:小李是某小区的一名保安,一天他为了协助警方抓捕抢劫犯罪嫌疑人,被摩托车撞伤,但他强忍剧痛制服了嫌疑人,并将其交给了民警。也因此,小李被授予了“见义勇为”的光荣称号。学生对于这个案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小李的做法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也有学生认为:如果在与犯罪嫌疑人争斗的过程中,受伤的是犯罪嫌疑人,那小李需不需要负法律责任?持各种不同观点的学生间展开了争论。这时教师可以将两方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辩论。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就问题的实质展开揭示,能够让学生更加领会到“善用法律”的内在意涵,这才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价值的学习收获。

2.利用模拟法庭加强课堂互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知识在慢慢增多。随着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接触的越来越丰富,大家不仅法治观念在逐渐强化,学生也能够利用已有的法律知识分析各种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模拟法庭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法律知识的特点,并且基于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相对真实的法庭氛围。教师可以展开这样的教学尝试,这不仅是互动课堂的构建方法,这也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背景知识,让学生的法治观念进一步强化。比如,在《善用法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实际案例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如检察官、审判长、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赋予他们不同的身份来让学生根据自身角色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法律知识来说明问题,以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与不可侵犯性。这样的课堂活动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能充分感受到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也在过程中更加牢固地吸收掌握相应的知识原理,让自身的综合学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强化。丰富和学生的课堂互动,这是让学生对于教学过程有更充分的融入与参与的教学形式,同时,这也给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探究空间。

3.结合生活实例解读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教师应当多用典型的生活实例辅助知识点的解读,提出各种有代表性的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法律知识就问题展开辨析,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法律知识的吸收掌握。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法律知识大多偏常识或者常理,这些内容很容易理解,并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和体现。教师要根据法律知识的这一特点,列举各类有代表性的生活化实例,以更直观的形式解读这些理论知识,并且在例证分析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更牢固的掌握。

以《法律在我们身边》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法治方面的社会时事,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出法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引出网上散布虚假消息被处罚的事例引发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这个实例后,学生开始正视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要注重相应的规则,经过这个实例的解读让学生明白,故意在互联网传播不实消息,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个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的实例,让学生对网络生活的准则有了更多了解,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规范自己的言行需要落实到方方面面,即使是在网络上这种看似“看不到”的地方发表言论,也需要遵守相应规则,这是对学生法治观念的一种强化。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潜能生的心智培育,合理利用动态资源,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教师既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引入一些典型案例的探究展开课堂互动,教师也可以在引入一些有争议性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交流辩论。无论是哪种形式,互动性课堂教学都可以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成效。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探究的趣味性,并且可以极大的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收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