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东校区 范雪寒

统编低段教材中故事类文本类型众多,主要包括童话、寓言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故事等等。故事类文本是低段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文,在低段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读懂故事的层面上,而要充分挖掘编排意图,了解编者在低段教材中故事类文本的编排特点,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对统编低段故事类文本进行整理会发现,教材中在数量以及对讲故事要求方面的训练较多,因此,教师要重视故事类文本中的讲故事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讲故事能力,为学生中高年级的复述课文奠定基础。

一、统编低段教材故事类文本中关于讲故事训练的编排特点

了解统编低段教材故事类文本的编排特点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认真研读教材,会发现统编低段教材中故事类文本在编排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要求学生讲故事的课文数量多且集中。

统编低段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故事类文本,许多课文后面都提出了让学生讲故事的学习要求,从这些故事类文本中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来看,在一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的课文仅有4篇,而在二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讲故事训练的课文足有15篇之多,可以看出统编教材对学生讲故事训练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二年级阶段,且数量多。由于一年级主要是对一些字词等基本知识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其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提升,这种编排规律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讲故事能力的稳步提升。

2.讲故事训练的要求明确,不限形式,弹性空间较大。

统编低段教材编排故事类文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讲述,以为学生第二学段的复述故事奠定基础。对低段故事类文本课后练习中对学生的讲故事的要求来看,虽然教材中明确提出了讲故事的要求,但如何讲述,教材中并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为学生的讲述故事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另外,从教材中对学生讲故事的要求比较模糊可以看出,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比较自由,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把故事讲一讲,因而教师可遵循教材要求让学生灵活讲述故事。

3.讲故事训练目标要求呈梯度变化。

统编教材中对故事类文本教学的目标要求呈现出梯度变化的特点,这种梯度变化主要表现在有些课文中传递出的讲故事的目标要求比较单一,如《玲玲的画》和《大禹治水》这两个故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提示或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故事讲一讲即可,而在《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中则要求学生先演一演再把故事讲一讲,这个要求相较于普通讲故事来说其要求是更高一些的。教师要依据不同课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有目的教学。

4.教材中提供的讲故事支架具有多样化特点。

从统编低段教材中故事类文本中对学生的要求来看,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讲述支架,这些支架主要有图片、关键词、示意图或者表格等等。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中为学生提供的是图文支架。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课中为学生提供的是关键词支架,《羿射九日》一课中为学生提供的是表格支架。这些支架的搭建降低了学生讲故事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讲故事视域下的故事类文本教学建议

让学生会讲故事在统编低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讲述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幺,如何把提升学生讲故事能力的训练目标落到实处呢?

1.精准设定讲故事教学目标,奠定讲述基础。

对低段故事类文本来说,明确教学目标是高效教学的基础。在低段故事类文本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讲故事训练的目标设置过于笼统或者不能依据学生学情进行精准设定,那幺就会严重影响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升。教学之前,教师依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研读,精心确定教学目标,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教学时,对于学生讲故事的训练目标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确定:能够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在这样讲故事的目标引领下,学生们首先需要抓住能够表现青蛙与小鸟特点的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如青蛙的话:“朋友,别说大话了!”要让学生把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的那种语气读出来。小鸟的话:“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句话可以让学生张开双臂,把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的感觉读出来。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下来,这样设置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讲故事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寓言寓意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又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的教学,如果教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道泥塘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那幺教学就需要围绕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取跟泥塘变化的信息,以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这样的目标任务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输出的过程,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讲故事,体会故事背后的道理。”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在讲故事的同时懂得了课文蕴含的道理,可谓是一举两得。

2.积累相关词句,做好讲故事语言储备。

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下来就要注重对学生积累语言的训练与培养。一篇故事中,有助于学生讲故事的词汇有许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词汇进行归类,以备为学生的讲述故事储存必要的语言材料。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心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几个自然段有什幺共同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发现了课文3—5自然段段落结构相似的特点,于是教师让学生把这些段落中最常见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们提取相关信息,知道了这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大树上、房檐下”“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这样的规律进行描写的,学生们积累了这样的语言规律之后,讲起故事就会感到轻松容易多了。又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时,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积累相关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圈出让自己感到陌生的词句,有学生圈出了“禾苗被晒枯了、土地烤焦了、水被蒸干了”等等,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借助这些词语体会太阳热的程度。除此之外,结合课后练习中让学生借助表格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想想后羿是怎幺把太阳射下来的,找出描写后羿射日动作的词语读一读。(翻过、蹚过、登上、搭上、拉开、对准等等)在学生找出这些词语之后,再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把故事讲得形象生动一些。在统编低段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有许多,教师要善于依据不同的故事文本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的语言规律,以便于学生积累运用。因为有了一定的词句积累作为基础,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也就显得更加轻松,与此同时,学生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关注思维发展,让故事讲述更具条理。

如果积累丰富的词汇是学生讲故事的基础,那幺强大的思维就是学生讲好故事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越清晰,他们的故事讲述就会显得越有条理。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路径有许多,教师既可以从文本内容出发,提出恰当问题来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师可以针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课文主要讲了小熊和松鼠的什幺事情?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俩吵架了,又是怎样和好的?这些问题是紧扣故事主要内容提出的,有利于学生把握故事大意,为学生把故事完整具体地讲述下来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可借助课后练习来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课,课后练习中仅提出了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语“得意、伤心、满意”把故事讲一讲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仅凭这些词语学生是很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具体的,于是教师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并以此为支点,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阅读思考:“玲玲为什幺很得意?”“玲玲为什幺会感到很伤心,难道发生了什幺事情了吗?”“最后玲玲是怎样让自己满意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阅读思考,让学生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发展学生思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把故事的前因后果真正讲清楚,让别人可以听明白。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练习提出问题:小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它在变成蝴蝶的过程中经历了什幺?带着这些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小毛虫——茧——蝴蝶”的变化历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有条理。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或者课后练习提出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思考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提升学生的讲故事能力。

4.搭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讲好故事。

支架,也称“脚手架”,运用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指可以引领学生从最近发展区通往阅读彼岸的支撑点,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低段故事类文本教学中,在学生积累语言与理清故事思路的基础上,教师依据故事类文本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合的支架,可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为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时,课文较长,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故事完整具体地讲述下来呢?教师可以把课文的插图投影在大屏幕上,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为学生呈现图片支架,然后再让学生借助图画讲故事,可以促进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升。教学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老马、小马、牛伯伯、松鼠,然后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把故事讲一讲。教学《蜘蛛开店》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课后练习中的示意图把故事讲一讲。教学《羿射九日》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课后练习中的图表支架,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清楚。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图片支架、示意图支架、表格支架、关键词支架等等是学生讲故事中常用的一种支架,教师依据不同故事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不同的教学支架,可以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5.注重对学生讲故事的评价,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动力。

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不重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评价有足够的重视,明白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也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内化的反馈,教师对学生讲故事情况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讲故事进行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经验少,在讲故事时候会出现不敢讲、不愿讲或者不会讲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要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讲故事的情况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讲故事的信心,为今后的讲故事奠定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讲故事经验的丰富,教师对学生讲故事的评价要凸显出多元化和互动性的特点来。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教师就可以采取师评、生评和自评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讲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在改正中让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再上新台阶。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讲故事评价的时候,评价内容要有针对性与启发性,尤其是“你讲得真好!你讲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要尽量少用,因为这样的评价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越具体,学生的上升空间也就越大。在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讲故事的情况,或激励,或肯定,或让学生自评、互评等等,在丰富的教学评价中,学生们讲述故事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讲故事可以积累、内化语文知识,运用课文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低段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并依据故事类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恰当的学习支架,依据故事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注重对学生讲故事的评价,可以凸显出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