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峰

一篇《醉翁亭记》以欧阳修于庆历五年被贬于滁州做太守的曲折背景,含蓄地写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寄情于山水背后的难言之隐与苦衷,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让无数人耳熟能详,也让我们产生了他只是陶醉于“环滁皆山”景色的错觉。

传世名文《醉翁亭记》全篇,节奏较为轻快,行文中不见“愁”,但仔细品读,却发现反倒诉尽了作者的难言与苦闷。

让后人惊叹的不仅是语言的高度概括,还有意义上的丰富。欧阳修在本文首创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和“水落石出”这两个词句,因其稳定性强和规范度高,从而被同时代及后代作家所引用,进而延伸了引申意义。譬如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描述秋冬之际的江上景色时,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可见欧阳修一扫唐代文坛的晦涩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的词句风格,这也形成了他为人豁达、乐观的假象,实际则把苦闷藏于心中,把愁苦融入酒中,以酒治愈自己罢了。

一、中心思想:愁于心中,借酒消愁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之后所作,为何写下此篇,要从他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说起。

庆历三年(1043),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为解决立国以来积累下来的“三冗”弊端发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就是这场改革,从实施到变法,再由被抵制到失败,只经历了一年半之久。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陆续被剥夺职权,有幸脱离政治旋涡的欧阳修却又在这样的局势下,公开上书为他们鸣不平,并用激进的言辞指责保守派为“群邪”,于是就这样激怒了保守派。随后的几个月,保守派便从道德方面打击那个自认为是君子之臣的欧阳修,也便有了接下来让欧阳修大失颜面的“盗甥案”。在这样的舆论之下,欧阳修百口莫辩,继而被宋仁宗贬至滁州。

带着这样郁闷的心情来到滁州后的欧阳修,有幸结识了琅琊山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可能是聊得恰到好处,便一拍即合成为了知音,智仙和尚还特地在山麓修建了一座小亭。后来,欧阳修亲自为其作记,即《醉翁亭记》,醉翁亭也因此记成为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亭”。

这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脱离党争之后,任职滁州太守时,与宾客们游乐、宴饮醒酒后所作,讲述的并非是因乐山水而醉,而是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和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中,并借酒消愁而醉。

二、行文结构:乐中含愁,与民同醉

欧阳修用五个字“环滁皆山也”作为开头,这样的开篇是由“环滁四面皆山”修改而来,一句话言简意赅,述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而其“西南诸峰……琅琊也”,正是琅琊山醉翁亭所在的方位以及周边树木茂盛的景象,可谓是文约而意丰了。

“山行六七里”,可见欧阳修与宾客们的兴致还是不错的,通过视听结合,写自己在沿着山行走六七里后,听到了潺潺流水声,看到了从两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酿泉水;再顺着山路绕转,直到看到一座形状像飞鸟一般展翅悬于空中似的亭子,便是“醉翁亭”了。这采用了由面到点、由远及近的手法描写醉翁亭,让所看之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便直接交代了“醉翁亭”的由来,这与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有关,他们一个是命名者,一个是建筑者。欧阳修与宾客们来这里是进行游宴的,那肯定少不了喝酒,但还没喝多少就说醉了,还称39岁的自己为醉翁,这是真的因为醉于山水,乃至乐山水吗?然而却说了这句唯一带有贯穿全文的“乐”字的话:“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那幺,是不是将寄情于山水之中的抑郁和苦闷寓于酒中了呢?想要以酒消愁,并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毕竟这个“乐”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曲折经历。

临近中午,雾气随着太阳的升起而散去,山谷随着烟、云聚拢而昏暗,可见,山中时明时暗,写出了朝暮复杂多变的景象和场景。接着通过叙述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景物的不同,体现了醉翁亭幽深秀美的美好风光,进而讲述探寻美景的乐趣无穷无尽。那幺这是不是也暗示了自己仕途的坎坷,心中的苦闷也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伛偻提携”和相互应和的画面描述,展现了滁州游客的络绎不绝以及游玩的欢快状态。而太守正在与滁人同游宴饮,“鱼”“酒”“野味”“野菜”等食物横七竖八地摆在前面,而旁边的宾客们,有的投壶,有的下棋,有的喝酒,他们都很欢乐,太守则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可见欧阳修毫不介意身份区别,可谓耐人寻味。同时,也侧面显示了欧阳修在治理滁州的一些政绩。

“已而”诗意地表达了时间短暂,“夕阳在山”交代了现在的大致时间,而“人影散乱”表现了众人都已经准备下山,接着通过“阴翳”与“鸣声”,前句写树的色彩,后句写鸟的声音,兼并声色,把薄暮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又通过禽鸟叙说:你们知道山林之乐,却不知道人的快乐?这正如宾客们都知道“我”游玩之“乐”,却不知“我”是因宾客们的乐而“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乐”,恰恰体现了他并非因山水而乐,而是希望与民同乐,进一步讲,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醉”能同其乐,可见欧阳修将这份仕途中难言的苦闷寓于酒中,寄情于这能够让自己与民同乐的山水之中。

三、语言节奏:恣意洒脱,寄情山水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凝练精粹,具有画面美;节奏轻快,具有音乐美;条理清晰,构思极为精巧;并运用骈散结合的手法,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从而写出了这样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

(一)语言凝练精粹,具有画面美

刚沿山行走六七里,本应是累得无暇赏景,可欧阳修却能够抓住事物本质并对其加以提炼,很好地描述这些景物。譬如山中朝暮景象的异同,用“林”和“霏开”来形容朝的景象,用“岩”和“穴暝”来形容暮的景象;用“野芳”与“幽香”形容春,用“佳木”与“繁阴”形容夏,用“风霜”与“高洁”形容秋,用“水落”与“石出”形容冬。可见其观察事物能力之强,画面描述之美,让人对此产生无限遐想。

语言凝练精粹的意思是用极少的语言去表现丰富的内容,诗人必须对语言进行反复锤炼,力争言简意赅,来达到诗的凝练性。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很好地运用了语言凝练精粹的方式,此曲仅用28字,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大家习以为常的景物,短短的5句便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凄苦之境、思乡之情,可谓意韵深远、耐人琢磨。

(二)语言节奏轻快,具有音乐美

这只是欧阳修用节奏轻快的语言展现恣意洒脱的表象罢了,实际却把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中了。欧阳修带领滁州宾客们在醉翁亭宴饮的过程中,运用了成对的双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象,譬如“临溪”与“溪深”、“渔”与“鱼香”、“酿酒”与“泉香”,以及“酒”与“酒洌”,那幺雅致、欢乐!全文几乎都用“也”收束句尾,却毫无累赘之感,反而有一种洒脱的意味、恣意的感觉。

(三)语言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这是欧阳修主张的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多多少少也印证了他的人生,是参差多变的;体现了他改革者的身份,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也对应了他在面对官场的得失时,即便苦闷,但仍能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地面对这样糟糕的处境。在欧阳修时代,有两种文风盛行:一种是西昆体,追求声律骈俪、文辞优美,简单而言即浮夸、花里胡哨;一种是太学体,不追求质朴,也不追求华丽,只是为了攻击西昆体而存在。欧阳修四六开的骈散结合新观念,广受后人的学习与效仿,上承韩愈之势,下启王安石、曾巩之风,甚至对近代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也影响深远。

(四)语言条理清晰,构思精巧

全文通篇400多字,分为四个段落,内容也被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位置、形状、由来及命名;第二层次写沿山行走中探寻到的山中朝暮变化无常的复杂景象,和春夏秋冬四时的美好风光,体现了自己探寻美景的雅致与情调;第三层次描写欧阳修与宾客们一同游玩宴饮的场面,别人都玩得不亦乐乎,而在百姓们中间“苍颜白发”的欧阳修却醉了,这里的醉却不是真的为山水美景而醉,而是因看到滁州宾客们能与自己同游宴饮欢乐而醉,为此欣慰,实则也是对官场的无奈、心灰意冷,从而让愁绪融于酒中;第四层次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构思巧妙,突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美好愿景,并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寄情于这能够让自己与民同乐的山水之中。

如此来看,苦中作乐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关于《醉翁亭记》,欧阳修实则是在借酒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