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为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为视角,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进行阐述,针对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提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 马克思主义 教育公平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06-02

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使教育公平问题逐步变为全世界的教育关注焦点。发展教育的核心前提就是教育的公平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又为解决我国的教育不公平难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向。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视角,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读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产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探究社会平等和教育公平等问题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平等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首要内容

马克思在1866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及“真正利益”。马克思所主张的“教育公平”包含这样两点:首先,每个公民都应具有受教育这一平等权利;第二,这种平等表现为每个人智力发展和能力发挥上的平等。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是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都走得不稳,更不用说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强烈谴责和批判社会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由此产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只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第一步,而教育公平的最终归宿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硬件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脱离社会政治、经济条件而空谈教育公平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首先,教育权利的平等依赖于政治上的平等,而教育公平发展的物质保证则取决于经济上的平等状况。其次,包括设定教育目标、分配教育资源、选择教育内容等的整个教育活动,都制约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二、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表征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教育业获得了空前发展,但教育公平的普及程度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要想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首先就要考虑教育的机会公平,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发展的首要问题。2005年开始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教育事业获得重大发展的标志,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机会。但是,由于农村落后地区经济的不发达,一些地方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仍然自动或是被迫放弃入学的机会,更不用提高中阶段的入学机会。高等学校收费现象、高校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分数线的地域性差别造成了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在教育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忽视其正常成长规律,用错误的教育教学方式,差别性地对待不同学生,便是一种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动地位,便导致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更具主观随意性和选择性,教师愿意花在“优等生”身上的精力往往比“差等生”多,部分教师更是为追求私利,对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不公平。加之教师往往更重视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而多忽视其他学生的实际情况,又造成了教学定位目标的不公平。

(三)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教育结果的公平指的是每个人在受教育后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发扬和完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能力修为等与其智力水平相匹配,从教育中收获自身发展。因为受到客观地理条件和国家法规政策的双重影响,我国发达地区的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而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却发展迟滞,这种不平衡是导致我国教育结果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城市进入大学的学生比农村要多得多,城市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往往也优于农村学生,所以不难看出,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也是制约教育公平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

三、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笔者对造成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育资金投入不够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提出,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经济条件的支撑,经济基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物质保障。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近年来我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人均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西部和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尚处在小康建设阶段,还无暇顾及包括教育在内的其他方面。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对教育的投入不够,从某种层面上促使了教育的不公平。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首先是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分配不均。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但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却逐渐导致一种忽视农村发展、以城市为发展重点的价值观念,而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公共产品也因此逐步倾向于“城市优先”的原则。贫困地区的教育因为缺乏资金而导致硬件设备跟不上需求,发展愈发滞后,在起点上就已经形成一种不公平。其次是师资队伍的分配不均。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不愿意投身于农村,而农村本地的教师团队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也并不高,且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定期深造及学术交流,其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加之流动性大,造成了农村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三)教育体制不完善

影响教育公平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政治,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基本理论。由此可知,教育政策的不完备,也是造成教育不公平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性发展相悖,存在一定的误区,马克思主义者在其教育公平观中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学中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突出。第二,学生资助制度不完善,资助的力度不够,导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依然居高不下,同时也无明确的标准,且缺少专门的助学金监管部门。第三,高等教育制度尚未成熟,地区差异、高考移民导致高等教育区域性不公平,在资金分配上又偏重于重点大学,进一步拉大了高校间的差距。

四、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指导我国教育公平发展

(一)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指出,要想真正在普适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社会生产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教育物质资源。教育的大发展离不开教育公平的普及,教育公平的实现更是需要充足的教育资金投入来支撑。第一,提高教学硬件条件,确保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借助各方力量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从而努力缩小学校和学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尤其是对于农村学校,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以及学校文化体育设施之余,其住房条件也应得到完善。第二,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满足其物质及精神需求,为教育的公平发展奠定师资基础。我们必须保证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而使其安心工作,努力为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现实保障

第一,分配教育经费时,必须避免“一刀切”,在兼顾整体发展的同时,首先应考虑将教育经费倾斜于薄弱学校,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城市中心”的不公平倾向,达到总体合理,促进教育公平。第二,努力建设农村的师资队伍,促进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交流及学习,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水平。在农村教师待遇上,对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给予倾斜性补贴。

(三)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证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中总结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正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发展教育的同时要不断完善教育体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第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教育公平的规范化发展。我们应树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培养目标机制,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明确化和合理化,并不断完善“奖助贷”制度,实现对人才培养的人文关怀。第二,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从法制角度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硬件之一就是政治条件,教育公平的政治保障就是有完善的教育法规。应促进教育公平法律体系的完善,使其有法可依,并强调其权威性,从严执法,且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政治保障。

五、结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正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教育公平已逐渐成为我国学者讨论的焦点问题,促进我国教育的公平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笔者站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视角下,结合科学的理论和我国的现实,对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由此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段大蓉.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曦.试析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改进[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7)

[4]杨帆.教育公平的理念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1999(3)

[5]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6]任中印.西方近代教育论着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饶 为(1990— ),女,湖北荆州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