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水英+杨瑞红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2243”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师生的从师素质,提出从角色“准备、入门、上路、反思”四个阶段入手,让高师生从“学”到“练”各个阶段以教师的姿态对待实践模拟,缩短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时间,从而提高从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师生 从师素质 “2243”实验教学模式 分阶段 角色转化 实践模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49-02

在教学中构建教师角色的转化培养模式,使高师生尽快向合格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能对高师生的在职前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基于对这一角度的认识,我们力求从观念、理论和实践中引导高师生“准备”“入门”,从教师技能培养训练上指导高师生“上手”“上路”,努力实践通过“2243”实验教学模式促进高师生角色转化,逐步提高从师素质。

一、基于“学案”的“2243”实验教学模式简介

“学案”是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为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载体,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基于“学案”的“2243”实验教学模式基本内容见图1。

其中“2243”中的“2”“2”“4”“3”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第一个“2”是指“两案”,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学习而开发的指导学生实验学习的“学案”和学生通过预习“学案”所设计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模拟教师”的教案)。第二个“2”是指实验过程中的“双师”,即“化学教学论实验”的任课老师和在实验过程中讲解实验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设计方案的学生——“模拟教师”。“4”是指实验过程中的四个阶段:教学预设—学案的编写—自主学习(这一阶段是由学生来完成,任课教师把关);提出要求—学案的发放—合作探究(这一阶段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导学实践—学案的实施—讲解方案(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模拟教师”来完成的,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点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效果检测—学案的完成—反思改进(这一阶段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效果检测以任课教师为主,反思改进则以学生为主)。“3”是指三种评价方式:任课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的实验活动过程评价;以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呈现(实验报告是否完整、规范、标准)为依据的实验结果呈现的评价;实验课程结束后期末阶段进行的纸笔测验。

二、分阶段转化角色

高师生正处于职前接受教师教育的“虚拟关注”阶段,为了使高师生分阶段转化角色,逐步推进从师素质,我们在“2243”实验教学模式中细分四个阶段帮助高师生转化角色,逐步推进从师素质。其基本内容见图2。

(一)角色“准备”阶段——心理暗示,准确定位认识教师身份。高师生从心里将自己模拟成教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在课堂上可行的学案,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模拟的课堂上”进行教师这一身份的初尝试。这个过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就是“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缩短高师生从心里深处改变原有认知“学生——教师”的转变。在“模拟课”之前应该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编写学案教案,发放学案,实践之前自我暗示:“我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只要在课堂上正常发挥,讲出自己准备的就可以了”。这样的暗示会让初登讲台的高师生减少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认识教师身份,理论联系实际编写学案教案,心理暗示增强自信,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就基本就绪。

(二)角色“入门”阶段——培养分析教材和编写“两案”的素养。课堂是每个教师的主“战场”。在角色“入门”阶段,“模拟教师”以探究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准确分析教材、了解客观学情、认真设计编写学案、教学设计、执行课堂设计等,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相结合逐步再应用到模拟课堂中。这个过程就是“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策划过程,优秀的策划有事半公倍的效果,好的课堂效果是老师在课前付出巨大艰辛的结果,教师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在此阶段彰显。

(三)角色“上路”阶段——提高实践能力。这个阶段是角色转化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全面提升从师素养,实现“学生—教师”质变的一步,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实践应用阶段。

1.语言技巧。教学的语言技能是教师有效地运用语言(声音)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技能,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技能。课堂上“模拟教师”要求讲述清晰、流畅,响度适中并富有变化;能灵活运用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等表情达意,表述教学内容。并逐步向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逻辑性、生动性和丰富性转变,将语言技巧魅力艺术应用到课堂上,这样的课堂会显得生动活泼。

2.教学组织。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模拟教师还应当学习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由刚开始的简单组织形式、内容、时间相关到更高要求的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时间的适切性、结果的时效性逐步推进和完善,这样的训练才会对以后的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3.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应该从最开始的简易教具的制作与应用、实验挂图的绘制、简单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逐渐向目的明确、难易适中、熟练规范操作的转变。这个素养主要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经是每个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我们应该从单一针对性、教学方法的生成性,逐步向对特定内容针对性强、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具有生成性转化,改变以前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法方法,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为课堂提供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会让课堂充满奇幻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教学分析反馈能力。由基本的分析反馈形式、实践改进行动向更高级反馈信息的采集,反馈信息的分析、判断、改进行动设计发展;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方案,通过采集、分析、判断和改进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改进教学设计方案,让高师生慢慢适应教师角色,并从中获取收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教学激励评价能力。从单一的教学评价过程、手段的设计与应用、反馈能力与强化、教学评价的多样性,逐步向自行设计一些小测试、小竞赛方向发展,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得到学生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扮演课堂合作者和协调者的身份。

7.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课程资源开发渠道、表现形式多样化。在实践阶段中开发一些素材性资源及简易的条件性资源,使高师生资源开发的能力向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向迈进。这个过程会将学生资源有机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促进生成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个阶段是高师生“战前演习”的最高效阶段,让高师生具有基本的教师素养,为从师以后的角色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经验。

(四)角色的“反思”阶段——教师自省提升素质更上一层楼。反思阶段是高师生再认识、再提高的总结性阶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高师生确立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波斯纳(G.J.Posner)提出:“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反思是高师生成长为教师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有利于改善教师形象、提升教师地位和教师专业素养,反思可以有机整合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帮助“模拟教师”客观评价自己所设计的前期准备、自我总结经验和提升自我修养。在此阶段有意识地培养高师生反思自省的习惯,让反思成为高师生角色转化,推进从师素养、不断成长的关键。

综上,通过对“2243”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经过“准备”和“入门”阶段的量的积累,到“上路”质的突破,最后“反思”总结,分阶段完成角色转化,逐步系统地提升高师生的从师素质。利用本实验教学模式分阶段完成角色转化,让高师生从“学”到“练”,逐渐适应和习惯教师的身份,缩短高师生角色转化的时间,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东升.学案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胡庆芳.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1

[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顾水英(1976— ),女,甘肃文县人,天水师范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