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策略,提出要让学生从观察中起步、在模仿中借鉴、于分析中总结、在交流中训练、于规律中摸索、在片段中训练的教学建议,从而使学生不断地积累习作经验,丰富写作技巧。

【关键词】习作教学 小学中年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99-02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写作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还比较差,需要教师在这个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笔者认为,启发、引导、点拨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一、从观察中起步

写作,最简单最常见的是看到什幺写什幺,想到什幺写什幺,这是写作最开始、最朴素、没有任何修饰也暂无过多方法介入的一种形式。为了慢慢地引导小学生向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角度思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观察中起步。

例如,某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写一写某一位人物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强调要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写作题目来看,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借助具体的事例诠释人物形象。在上本次习作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想要写的这个人物身上有没有特别的地方,从一个个点开始观察。如有的学生想要写自己的爷爷勤劳的美德,就可以从观察爷爷的手掌时发现手掌有老茧,皮肤很粗糙、很黝黑;观察爷爷的形体特征时发现有点儿驼背,左右肩膀一边高一边低,有点儿倾斜;观察爷爷的头发时发现呈花白色的,而且头发也稀疏了等切入。这些来自于人物的特征都是人物形象的一个外在展现,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一些动作与语言,如左右倾斜的肩膀可能与常年肩挑重物有关等。先从观察起步,相当于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其打开自己的思维世界。

二、在模仿中借鉴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会不断地讲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或者通过搭配合适的形容词等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与灵动性。考虑到有部分学生未必能够马上就理解,因此,在小学中段,教师可以参考教材文本,让学生在模仿中借鉴写作方式。

例如,要求学生写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为什幺吸引人,这是针对具体地方或景点特征的一个写作。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低年级时学习过的《葡萄沟》《月亮湾》等,结合自己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看一看文本是如何写的,如用到了哪些修饰词、句子结构是如何排列设计的……

三、在分析中总结

在学习写作的最开始,学生暂时还无法很好地梳理出写作的技巧,此时,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自己摸索写作的一些思路与特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一些优秀的习作,并在分析中适时地总结写作技巧和经验。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语文下册《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典型的记叙性文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课文,看看作者先写了什幺,再写了什幺,接着写了什幺,最后写了什幺,是如何将一件事情有序地叙述清楚和完整,又是如何在过程中通过人物对话或者动作神情等设计故事情节的。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都写下来或者直接举手发言,教师则将关键点都写在黑板上。最后,教师让学生围绕自己所要刻画与介绍的人物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在落笔草拟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多参考自己刚才在《争论的故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关键点,多比较,多尝试。实际上,这一方式与上面提到的在模仿中借鉴有点类似,所不同的是,模仿仅是单纯的模仿,但分析则是建立在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可供参考或模仿的点上,因此,它是比模仿更高难度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四、在交流中训练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比低年级时有较大的进步,他们可以说得更有条理性、更丰富、更清晰、更准确,但是,对于书面表达,由于学生才刚刚起步,有可能在面对一个话题时,说的远远比写的表现更好。受此启发,笔者拟通过与学生交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者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之前,笔者在课堂上先鼓励学生就这个话题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笔者再把学生提到的这些属性关键词逐一地写在黑板上,如动物的体型(肥胖、瘦小、矮墩等)、毛发(长短、颜色、手感等)、五官的特征(眼睛的颜色、四肢的长短等)、作息习惯、标志性的动作或行为、叫声、食物习惯等,顺着学生的发言将学生提到的点都圈出来。最后,笔者才让学生开始写作,并提醒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围绕这些关键点来思考。这种训练方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细胞,让学生开动大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关键词的帮助下更好地组织内容,展开写作。

五、在规律中摸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能够慢慢地找到写作的感觉和方向,这时,教师就可以启用稍微有难度的训练方式——带领学生在规律中摸索写作内容。仍然以记叙文为例,其作为小学中段最经常写的一种文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出这些规律:常用的衔接词或者衔接句有哪些?最常见的开头或者结尾方式有哪些?在写作中容易出现怎样的写作问题?如何可以写得生动形象?虽然学生在该阶段摸索出来的规律可能还显得比较稚嫩,但是教师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这是学生从单纯地写慢慢地向思维条理化、逻辑化转变的过程,唯有做好这个阶段的思路训练,学生才能在后续的更高难度的写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教师不要过于在意学生摸索出来的规律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而是应当不断地鼓励学生思考。

六、在片段中训练

小学中年级的写作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短、平、快”的片段化写作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人物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抓住“面部特征”这一个局部领域,让学生在两分钟内迅速写出自己所要刻画的特定人物的面部特征。教师则可以从这个小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如本文开头所言应当以观察起步,那幺,当写作内容从整个人细化缩小到这个人的面部特征时,学生就必须提高观察的敏锐度与敏感性。例如,有的学生写了爷爷的脸上有褶子,有的学生写了父亲的脸上坑洼不平,有的学生写了母亲的鼻头上有一个小黑痣,有的学生写了奶奶在往上看时额头上有浅浅的皱纹,有的学生还着重写了父亲的胡须等,从这堂训练课上可以发现,学生的观察很仔细,笔触也更加细腻了,而所用的写作时间其实才短短的四分钟。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若干种不同写作对象的训练,同时这种限时写作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无疑也是对学生思维敏感性、敏捷性,书写顺畅性的一种训练。

写作本身是写作者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一种方式,它是自我抒发的手段。部分学生很小就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虽然每天的日记只是寥寥数句或者简言短语,但作为一种自发性行为,这其实也属于写作的一种形式。所区别的是写作教学秉承的是更正式、更科学的一种记录方式。基于此,为了帮助学生从过去无意识的、随意性的记录行为或习惯渐渐地转变成有目的性、有方法性的写作行为与风格,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依次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分析、交流、摸索、片段化训练的方式接触写作、感知写作,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徐良玉(1990— ),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