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途径,提出运用多媒体展示新知、创设情境、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突破教学重难点等建议,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26-02

多媒体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体,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学习信息,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对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点,思考如何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自身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视听演示功能展示新知,丰富学生的认知

笔者发现自己所教的学生普遍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原因多种多样,如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强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交互功能,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呈现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从而发散思维、拓宽思路,将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思维,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学看钟表》一课,学生在认识“快到几点钟”“刚过几点钟”这些内容时感觉知识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尝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出示一个时钟,标明时针、分针,设置时针、分针从8:00开始走动,到8:55停下来,然后以红光闪烁2次的形式,突出“快到几点钟”的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时钟从8:55走到9:00,每一分钟停顿一次,让学生深刻感知“快到几点钟”这一时间段里时钟指针的运动过程。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刚过几点钟”,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时针、分针的走向,让时针、分针从9:00到9:05这段时间里,每一分钟停顿一次,到9:05时时针、分针都停止,并以蓝光闪烁2次,突出9:05这个时间点。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呈现钟表上时针、分针的走势变化和规律,强化“快到几点钟”“刚过几点钟”时针和分针所处的位置和状态以及变化规律。这样一来,学生一目了然,也会对学习钟表的知识产生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就会顺畅很多。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数学知识点,并且围绕这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往往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一般运用多媒体营造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字与图形结合起来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5的组成》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笔者围绕“5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元旦到了,学校要搞游园活动,参加抛圈的学生比较多,但是该项活动规定,每个同学只能抛5个圈,请你猜一猜,小红抛中了多少个圈?没有抛中的掉在地上的圈有多少个?还有多少个圈没有抛出去?没有抛出去的圈都能抛中吗?对于在游戏中所产生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需要很多时间思考。于是笔者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展开讨论。有的小组模拟游戏情境,做起了“抛圈”实验。当学生讨论结束后,笔者请每个小组总结汇报,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结论,同时用课件将学生的结论展示出来,配上相应的图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当然,教学到这里还不能结束,要继续激活学生的体验和经验,促使学生继续往下思考,如“7的组成”“9的组成”等,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经验可知,学生的抽象思维弱,也很少有深入思考的欲望,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但是“如何引导”又成为了一个难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营造深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设计趣味性强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写作业的效率

不少学生自控力差,做作业拖拉、不认真,尤其是对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学作业缺乏兴趣,做作业的效率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计趣味性强的练习题,能够有效改变学生作业低效的情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图形、动画的作业,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中完成这些习题,一来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来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既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激发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之后,为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拼图游戏,比比看谁拼的图更多样、更漂亮。在学生拼图之前,教师先在课件上示范,用图形拼出房子、汽车、轮船等,同时提出问题:拼出的图形中有几个○、有几个□、有几个◇、有几个△等,然后再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拼出各种图案并完成填空作业。由于作业形式多样,又是集体完成,学生感觉很有趣,做题也很认真,无形中巩固了所学知识。由于课堂作业能够做到“当堂反馈”,及时为学生查缺补漏,有效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下来的知识性错误,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完成课堂作业,课后教师就不需要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较好地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重难点知识,对于那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从而突破重难点。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主要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很多学生做题时候感到十分困难,有的学生甚至一看到这类题目就害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遇”的概念,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做了一个动态图(如下图):小红和小刚同时从家里出发去公园,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刚每分钟走50米,经过6分钟,他们在公园相遇,请问,小红家和小刚家相距多远?用箭头标注两人走过的路程,两个箭头相交处就是两人相遇的地点。为了更形象地表示“相遇”,笔者让两个学生上台扮演小红、小刚,分别从讲台的两头同时开始向讲台中间走去,同时播放课件动态演示相遇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相遇”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速度、路程三者的关系,很容易就能算出小红家与小刚家之间的距离:60×6+50×6=660(米)。利用多媒体演示“相遇过程”,能够使学习难点变得清晰立体,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遇”的概念,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从而得出解决“相遇”问题的办法。

将多媒体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做到数形结合、视听结合,有助于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内容,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不仅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还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莫菊献(1989—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