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缺乏形象、直观的问题,论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有效性,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增加教学容量,课堂省时高效;强化信息,助力学生更好地识图;化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想象学习难度。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教学 想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37-02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等方面有一定难度。尤其对初中学生而言,由于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导致对地理事物缺乏形象、直观的理解,学生经常解决不了问题,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科成绩低下。特别是在农村初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学科往往被边缘化,列入“副科”行列,在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无热情,教师无激情”的场景。随着农村教学条件的极大改善,笔者借助多媒体优势展开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就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谈四点体会。

一、身临其境,提高课堂吸引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较强的学科,但学生由于认知和经验有限,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吃力和枯燥。而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制成交互性、实用性强的课件,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场景,有利于学生分析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节内容也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在教学引入环节,笔者首先播放一段与澳大利亚相关的自然风光视频,袋鼠、鸭嘴兽、考拉、玫瑰桉、斑克木、金蒲桃等,各种奇特的动植物出现在学生眼前,视频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澳大利亚旖旎的自然风情。学生如痴如醉,在受到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下,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幺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接着,播放反应大陆漂移过程的视频,启发学生从大陆漂移的角度来分析。这样成功地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情景和浓厚的课堂气氛,有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如讲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幺影响时,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让学生置身于亲切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容易领会河、湖给人类带来方方面面的好处,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等,同时也知道河流会造成水灾,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及让人闻之色变的海啸等。多媒体教学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模式。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动画,将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提高了课堂吸引力。

二、增加教学容量,省时高效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教具演示、挂图张贴等往往占用课堂不少时间,课堂教学容量也会随之受到压缩。有时,还会出现教具或挂图滑落的“小插曲”,常常引起学生思想波动,严重的导致教师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计划。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精心制作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操作小小鼠标或触屏,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讲解,不知不觉突破重、难点,完成知识的构建。

如地理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内容繁杂,教师再怎幺讲解,学生也感觉是“雾里看花”。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会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有一种严谨实在的感觉,还能增加教学容量,并配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就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例如在介绍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笔者先播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视频,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这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又如学生虽然知道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但对地震的运动和不同级别地震及所造成的危害并不清楚。因此,利用多媒体播放地震的运动示意图,学生便能直观感受到地震的形成及其给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一个原本耗时耗力很难讲清的问题,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明了,课程教学省时高效。

三、强化信息,助力学生识图

学生要学好地理知识应先具备识图能力。识图能力是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基本技能,识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类型众多的分布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往往让学生感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地图知识时通常亲自操作,学生只需要观看,机械地听、记和背诵,再加上地图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认知模式差别较大,这使得学生的识图能力相对低下,制约了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运用多媒体手段,能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变得形象具体,激发学生的识图思维,增强对地图的理解能力。如在讲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时,通过手绘和多种箭头的组合,使地图上的线条沿着东南向西北延伸,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清楚理解了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特点;在讲解河流分布图时,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或字体变化等方式,强化地图信息,使书本上的静态图“动”起来,自然而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为学生在以后的识图中提供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分散难点的思路。

四、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想象难度

地理是一门非常宏观的学科,涉及很多国家、地区、地形,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就犹如学习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在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的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比如山脉、河流、分界线、景观遗址等,这些内容如果只凭借教师的讲述,就会变得抽象乏味,学生记不住相关知识,在做题时也无从下手。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能使原本静止的图像动起来,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使课本的知识内容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降低了学生们的想象理解难度,为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奠定基础。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一课,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西高东低的三维地势图,并标注出三级阶梯的名称、大河奔流的方向,以及气流气候的动态转变等,学生便容易找到地势与河流、气候的关联点,助力深入理解“地势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这一拓展性知识难点,还会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强调重点、突破知识难点,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不能唯多媒体独尊,不能一味地“机灌”,忽视传统教学的挂图、板图、模型、实物等手段的优势。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也要充分考虑一个“度”的问题,使多媒体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率。

作者简介:杨友兰(1966— ),女,广西昭平人,一级教师,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初中地理教育教学2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育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