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深度学习模式的策略,建议教师深度提炼教材文本,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加强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组织深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深度学习模式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74-02

深度学习,顾名思义是指更深层次的学习,具体来说指的是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能够依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或理论思维,对知识点展开批判性的学习,并将所获取的学习体悟融入既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感悟。深度学习模式提倡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能够推动学习者多维度思考、认真反思与积极探索,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分析的学习思维,深化其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以下,笔者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发展需求作为切入点,加强深度学习模式的教学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深度提炼,发展思维

文本提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指引学生深度提炼文本,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悟文章的内涵。

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共由三个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道出了蔺相如与廉颇的关系“和—不和—和”的发展脉络。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字数较多,且信息充盈,教师在教学前应当研读课文内容,对文中的三个故事进行综合提炼,探究三者的相互联系,并以此为基点,在教学中指引学生对故事话题进行深度提炼。如教师可以从“将相和”的起因入手,指引学生解读文本,并运用自己的话语对文中故事情节进行简单阐述。最后,师生一起对三个故事的联系以及人物发展关系进行细致分析,促使学生能够把握故事中人物的发展关系,掌握事情发生的缘由,充分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文本的主旨大意,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深度参与,加强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需求,致力于打造多样化、趣味化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探究性及合作性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成为教师的关注重点。对此,教师可以将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引入课堂,指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探讨、情感交流和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深度参与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由于课文对春节的民风与民俗进行精彩描述,彰显了老北京春节的喜庆和热闹氛围,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及魅力,教师首先在班内组建多个语文学习小组,组内有学优生、中等生和潜力生,以此营造班级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和共同提升的课堂氛围。接着依据教学内容,将文中提及的时间作为核心线索设计相应的导学案,并指引各小组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比对时间线索,找出相对应的民风民俗、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这样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起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并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化语文学习认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深度思考,丰富认知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深度思考,不但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发展其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有层次的问题,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细致琢磨和深度思考,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增强他们对课文语言以及情感内蕴的体会,教师可以设置多层次的问题。第一,体会作者的无奈和叹息。教师指引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开端的排比句,对比三个句子:“日子一去不返”“杨柳枯了,再绿”,以及“桃花谢了,再开”,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并适时提问“此处仅仅表现了作者的叹息吗”,从中让学生联系“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感受作者的无奈情绪。第二,体会时间的悄然而逝。教师通过提问“作者如何描写时间流逝”,指引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进行深度体会,从文中描绘的睡觉、吃饭、洗手等瞬间,感悟时光如白驹过隙。第三,懂得珍惜时间。在第二层次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趁机展开追问“时间如白驹过隙,我们应当怎幺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奈与徘徊,告诫他们应当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以及有所作为。这样教学,通过层次化的设问,加深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同时扩展了散文阅读的方法,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四、深度实践,提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着极强的综合性与应用型特征。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过度重视学习技能与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很多学生无法深刻地体悟语文知识的内涵,语文学习常常浮于表面。对此,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深度实践活动,并以实践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可知,语文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挖掘生活元素等现实教育资源,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指引学生仔细观察周边事物,在丰富学生语文学习资源与文学情感的同时,深化学习体验,将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有心人。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将生活中的资源素材与课文教学相联系,指引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回忆自身的登山经历,再与学生聊一聊登山的相关话题,引导学生相互分享各自的登山体验。如此一来,学生对生活实践有效整合,能够依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切实感悟文本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辩论比赛,如以“爱国”“诚信”“孝顺”为主题的班级演讲竞赛,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方式,促使深度学习模式与语文教学的高效融合,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惠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

[2]杨胜林.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5)

[3]高先丽,李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内涵、特点与策略[J].教学研究,2019(3)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研究”(编号:2019A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葛欣(1976— ),女,吉林辽源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