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木兰

【摘要】本文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方法,提出让学生感受课堂之美、发现课文之美、感受学科融合之美、挖掘生活之美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

【关键词】美 语文教学 策略 激情 美文 品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115-03

许多教师曾这样感叹:“学生竟然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总觉得是被迫地去听、去写。”还有一句调侃的话是:“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这种现象值得教师认真反思。无数成功的、能深深吸引学生的语文教学,无不体现一个“美”字。“美”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学生一道分享语文之美、生活之美。

一、让学生感受课堂之美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有趣的、激情洋溢的课堂就是一种美。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是激情洋溢的,那幺,就能在课堂上把这种活力、朝气传递给学生。好教师总是充满激情的,这是一种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全国着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的过程中,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激情洋溢的课堂。孙老师说:“阿炳的父亲说,等阿炳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后,他听到的却是二泉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幺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随后,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来理解阿炳的心境。

孙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就让学生闭上眼睛一分钟左右,同时,孙老师语调沉郁地说:“阿炳双目失明,他每天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不见二泉,看不见他的二胡,看不见美丽的月色,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随后,孙老师播放音乐《二泉映月》,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第一个情境:冬天,大风凛冽,刺骨严寒,阿炳如何卖艺呢?第二个情境:夏日,烈日当空,酷暑难耐,阿炳如何卖艺呢?第三个情境:阿炳身患疾病,迫于生计,他又是如何卖艺的呢?

学生如身临其境,陷入沉思,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想象:阿炳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骄阳似火的夏天、身患疾病的时候是怎幺卖艺的?孙老师以这样的深情点燃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得以感同身受,就有了如下精彩的回答:“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都操不起来琴。阿炳又冷又饿,他觉得更加寒冷了,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有人仗着阿炳看不见,把钱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头上一颗一颗滴落下来。阿炳也非常渴,嘴唇都裂了,可他没有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拉琴。他眼睛看不见,他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自己已经挣了多少钱,看不见有人将他辛苦挣来的钱拿走了,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讽刺,对他的白眼。”“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40度,但是为了他喜爱的音乐,为了生计仍然坚持出去卖艺。卖艺时,他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咳嗽声不停地颤抖,琴声也受到了影响,他克服疾病的干扰,继续拉着、拉着……”学生久久地沉醉其中,深深地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也营造了一个别有风味的课堂。他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感悟词人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乡愁。之后,他播放音乐《琵琶行》,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并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和走进纳兰性德眼前出现的情景。从中学生感受到了跋山涉水的艰辛、彻夜思乡的哀愁、风雨碎梦的凄凉,同时又忆起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与朋友饮酒咏诗温暖惬意,突出了梦“碎”。紧接着,王老师追问:既然如此思念家乡亲人,为什幺要“轻别离”?王老师让学生分别以纳兰性德的妻子、孩子、父亲、兄弟的口吻问一问词人,“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有几团圆月”。在王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动得无以复加。这情意,是亲情,是乡情,更是诗情。在王老师营造的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师生的情感始终随着诗歌跌宕起伏,时而婉转低回,时而忧愁哀伤,时而高亢豪迈,他们的心灵在激情、诗意的语言渲染下碰撞。整节课,师生一直心潮澎湃,激情四射。这样的课堂,怎能不牢牢吸引学生呢?

二、让学生发现课文之美

经典美文文质兼美,品读这些文章,学生能从中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美文,如果教师能带着学生细细品读,学生定能从中感受到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美文,需要教师做到:

(一)体会美文的表现手法

要让学生掌握品读、感悟美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就必须先让学生学习一定的理法知识,从而为他们品读和感悟课文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如学生若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词汇、语法、修辞知识;要体会课文语言的畅达,则要让先学生弄清楚句式、语序、句型变换以及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等。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让学生细细品味当中的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之妙,体会荷花幽远飘缈的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飘飘缈缈,捉摸不定。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运用通感修辞,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

(二)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文学作品的赏析吟读必须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让栩栩如生的景致如同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和真。例如,经典美文《荷塘月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诗意盎然的荷塘的月夜画卷: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展现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诗、情、画的高度和谐统一,让人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进而陶醉其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想象,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当中蕴含的大自然中的诗意,体会到声、光、色、味都透出的神韵。

此外,多读美文既能让学生通过诵读增强记忆力,又能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笔者就非常重视让学生多读美文,每个月都会精选一些经典美文篇目或优美段落,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多读美文的兴趣,笔者还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下午在班上开展“书香会”活动。在读书分享会上,大家可以诵读,可以畅谈读书收获。在“书香会”的尾声,师生一起评选出本月最有书香气韵的同学。久而久之,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勉励自己多读好书。

三、让学生感受学科融合之美

阎立钦教授说:“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缺乏艺术式的教育,将是贫乏、枯燥的教育。”这句话让笔者深受启发,同时也一直努力探究让语文和各学科知识更好地相融的方法,从而使语文教学与各学科更好地融合。

(一)语文与表演艺术的结合

着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说:“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课本剧通过文学、音乐、表演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使学生心驰神往。例如,在预习《西门豹》时,学生就跃跃欲试地想表演一番。对此,笔者鼓励学生按剧中人物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把课文改编为表演剧,把各人物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其中一个小组就怎样表现巫婆的诡异而一再讨论,学生还从家中带来香炉、铃铛等道具。当一个披头散发、妆容妖异、目光诡秘、念念有词、手摇铃铛、手抖腿颤的“巫婆”出现在大家面前时,着实令学生哄堂大笑并喊着“像、像、像”。

受此启发,学生对表演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群鸟齐鸣、众鸟齐飞的景象,笔者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小鸟,在早晨的阳光下展露各自最动听的嗓音和最优美的姿态。一下子,学生乐开了花:鹦鹉、八哥、画眉、黄莺、布谷、猫头鹰……各种鸟叫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响起;张开睡眼伸懒腰的、在水面上梳妆的、在枝头上跳舞的、张大嘴嗷嗷待哺的、俯冲下去抓虫子的、生涩地拍翅试飞的、在空中追逐嬉戏的、直击长空的……真是热闹非凡。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真正体会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的美妙。

(二)语文与美术、音乐等的结合

我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一说,文人墨客题诗作画,诗画融合。语文与美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情境之中,产生共鸣,进而感受到语文中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特点设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笔者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繁星闪闪烁烁的夜空,将想象到的景象画出来,然后互相欣赏。这样,在轻松的音乐中,学生用画面表达出自己放飞的思绪、张扬的个性、独特的体验。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笔者让学生观看救灾图片,演唱《生死不离》等抗震救灾的歌曲,让学生回忆地震中那感天动地的一幕又一幕,在歌声当中感受人间大爱。

四、让学生挖掘生活之美

美,在于发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为了让学生能够擦亮双眼,用充满诗意的心发掘、感受生活中的美,不断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在平凡生活中发掘美

有一次,笔者让学生观察小蚂蚁。但是,学生抓到的蚂蚁太小了,而且它们在学生的桌子上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的样子着实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感。于是,笔者改用课件展示一幅图:在硕大的鹅黄色落日的背景前面的是一根光溜溜的树枝,树枝上一支整齐的“蚂蚁大军”正在行进着。蚂蚁们的触角、足清晰地落在夕阳的脸庞上;蚂蚁的井然有序、勤劳质朴以及黄昏的静谧、温馨的暮归,赫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就能结合之前的体会,理解蚂蚁的四处逃窜是因为受到外力的影响,并能把目光落在这细微渺小的蚂蚁身上,学会从蚂蚁这一平凡之物的细微之处挖掘美。

(二)借助影视作品、摄影作品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要欣赏美,摄影展是最不容错过的。笔者将网上自然风光摄影展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他们看到了故宫红墙白雪梅争艳,看到了扬州河畔桃红柳绿游人醉,看到了古城亭台楼阁沐晨辉,看到了千岛湖碧澄如玉心宁静,看到了黄山云雾飘缈似仙境,看到了盘山公路逶逦蜿蜒姿态美……优秀的影视作品也能让学生欣赏美、向往美。在《航拍中国》中,学生看到了我国的各地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感悟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三)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不同的人欣赏相同的事物,获得的美感(体验)是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旦学生提高了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审美能力,就意味着其对新的事物产生了兴趣。所以,具备美的鉴赏能力,既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然而,鉴赏能力的形成是需要后天的影响和主动地学习各种综合知识,这样,学生赏析美的能力才是全面的、不偏颇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中国美术鉴赏》《美在民间》等,让学生得到名家专业的指导,学习找准着眼点,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经典音乐、绘画作品、摄影名作,让学生丰富美的感受,如让学生听班德瑞的音乐《变幻的风》《梦于月光中》,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的答案就会充满诗意:“暖暖的风儿宠溺地摸摸花朵的头,花朵惬意地舒展着腰肢;风儿梳理着柳树柔软顺滑的秀发,柳树娇羞又窃喜地在水面上欣赏着自己的优美姿态;风给湖面轻轻地挠着,湖面喊着痒痒痒,笑着晕开一圈圈涟漪。”“风在绿荫间,在花丛里,在鸟巢前,在穴洞中,在山谷里,在溪水边,在彩虹上飞翔、歌唱。风带走了心灵上所有的尘垢,灵魂变得纤尘不染。”“风张开银色的翅膀,在月光迷蒙的森林中遨游。”可见,要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慢慢地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慢慢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泓富有诗意、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美感的,要想让学生喜爱语文,就应该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因此,学生只有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语文中的美,才能享受生活中的美、语文中的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希望这段岁月能从诗意语文教学开启,使语文教学美的光辉照耀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彩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光辉[OL].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3(5)

[2]开健,魏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抓“点”提问例谈(上)[J].广西教育,2011(1)

[3]黄雅芸.拨动情弦点燃智慧——情智课堂之语文[J].江苏教育,2006(2)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