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红

摘 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阅读素养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存在说不准、说不顺、语言冗长的问题。那幺,如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聚焦标题,揣摩意图;捕捉线索,理清脉络;巧借关键词句,搭建支架;归纳小标题,评议提升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学策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将文章主要内容提取出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它要求学生在读懂内容、理清脉络、抓住要点的基础上,再从文章的内容中提取、筛选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重组信息,最后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准确,连贯表达出来,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写什幺”,从而为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为“怎幺写”打下基础。笔者梳理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分别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第八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单复述”;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着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从三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提升对文章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只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抛出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幺事”的问题后,点几名学生回答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蜻蜓点水式地带过,对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缺乏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都得不到锻炼,将导致阅读能力的下降。

那幺,如何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快速而精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法。

一、聚焦标题,揣摩意图

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主旨,透过题目我们还可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聚焦标题,展开思考,针对不同的标题,或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句子,或以课文标题为中心,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把答案内容融合重组,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盼》,教师出示课题,提问:读完课题后,你最想了解什幺?学生纷纷说:“我最想知道,是谁盼?她盼什幺?最后结果怎样?”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寻找答案。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我”得到了一件新雨衣,于是晴天盼下雨,下雨天盼出门,不能出门盼雨停,最后终于如愿穿上了雨衣。

又如《草船借箭》,从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是谁草船借箭?又是谁让他去借箭?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幺?教师一连三问,引发学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和句子,提取主干,逐层删除枝叶,精简重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捕捉线索,理清脉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其中记叙文教学篇目数量最多,下文以记叙文为例。在记叙文中,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内容往往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找文章线索的方法,然后用“一线串珠”的方法将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叙事性文章中常见的线索有:以文章主要人物为线索,如《青山不老》,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护林老人;以贯穿全文的主要事物为线索,如《桂花雨》,以“桂花”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主要事件为线索,如《跳水》,抓住“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船长儿子脱离险境”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如《母鸡》,以“我”由“讨厌母鸡”到“尊敬母鸡”为线索,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还有《军神》,以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态度为线索展开全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这些隐藏在文中的线索,整理语言,串联全文关键人和关键事,从而达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些文章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找到时间、地点转换的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也会较轻松。

三、巧借关键词句,搭建支架

生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可以将字词教学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词语为支架,搭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支架。

例如《女娲补天》一课,笔者在第一课时词语教学中,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提炼出关键词语:

轰隆隆 震裂 燃烧 围困 挣扎

寻找 零零星星 冶炼 往上一泼

金光四射 五彩云霞

学生认读词语后,让学生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幺事。一开始可降低学习要求,只要学生说时用到了三到四个词语,并且语句通顺,初步说出文章的大意即可,不必局限于用上所有的词语。这样的练习,借助关键词语为学生搭建表达支架,克服学生不敢说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出示“留白填空”支架,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天夜里,女娲见人们生活在之中,她急忙_____,又_____,最后_____,从此,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除了抓住关键词语之外,还要关注一些关键句子,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精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都称作关键句子,这些句子语言精炼,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正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幺,如何找到文章的关键句?笔者认为,要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如《夏天里的成长》就是很好的例子,首段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独立成段,每个段落又有关键句,它们分别出现在段首、段中、段尾,有层次,有递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找到这些关键句后,逐句提炼,重组信息,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本文从动植物、事物、人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珍珠鸟》一文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段末;《落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由花生的作用谈到做人的道理,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关键句在文章中间。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发现了寻找关键句的规律:浏览开头,扫视结尾,掐头去尾留中间。

当然,有些文章的中心句并不明显或者很难找,我们也可以找到段落的中心句或自己概括段意,通过段意累加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归纳小标题,评议提升

对于一些较长的,也无明显关键词语、句子的文章,我们可以给它添加一个贴切,合适的标题,通过归纳小标题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景阳冈》一文篇幅较长,概括段落大意太烦琐,面太广,学生抓不住重点,这时候我们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武松做了那些事情。教师先抛出“武松喝酒”,让学生找到喝酒的段落,然后继续问:武松还做了什幺事?学生可能会说出“武松看到榜文”“武松不听店家劝告”“武松走上景阳冈”“武松打死猛虎”等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筛选故事主要情节,把整个故事浓缩在四句话里,删掉中间细节部分,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武松喝酒”“上景阳冈”“打死猛虎”“下景阳冈”,借助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喝酒,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那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内容并归纳小标题,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列小标题的方法,提示小标题比段意简短,一般为短语,每个小标题短语结构尽量相似。教学中,学生熟读课文后,给每件事添加小标题,全班一起展示,分享各自的小标题,师生一起评议概括性最强,符合文意的小标题,最后用归并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小标题的方法将阅读理解和训练操作同步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了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较低,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导”的作用,指导他们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应用适当的方法,最终形成“把握”的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相互交流,学习别人的表达,锤炼语言,连贯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应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熟读课文、整体把握、不改变文章原意基础之上,同时注意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紧密结合年段目标和表达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诚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要使学生达成“语言精准,规范,内容完整”的目标,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归纳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章婷.整体锤炼整体提升: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6(18):62-63.

[2]石沉香.当“粗知文章大意”遇见“概括文章内容”[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9):12-13.